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教程] 【翻译】T-System 简介

( 7 )
 
[收藏]
#1 18-8-2 21:06

【翻译】T-System 简介


212
本帖最后由 甜蘑蘑 于 18-8-2 23:35 编辑

原帖:https://www.gearslutz.com/board/ ... m-try-t-system.html

T-System 是一位 Gearslutz 坛友总结的校准监听音量的方法,思想类似 K-System,但更简便,符合当今业界标准,而且暂时没条件使用音箱的人也可用耳机配置 T-System。我觉得这个方法很有趣,所以把帖子翻译出来供诸位参考。

> 概述

T-System 这名字只不过是调侃一下 Bob Katz 的 "K-System",但它和过度复杂的 K-System 相比,并没有太多共同点。

这名字只是个玩笑,T 代表 "The",所以 "The T-System" 代表 "The The-System",不过不要把全称念出来,因为会被当成结巴

T-System 的目标是为混音工程师建立一个良好的准则,这也使得与母带工程师的合作变得更轻松。它可以给你提供一个一致的参考音量,以及大量的动态余量,从而大幅简化混音工作;它使得你能轻松地调整混音的平衡,而不需要压缩 / 限制器的帮助来避免冒红;它也会使你的音乐更加清晰,有更大的动态范围!

设置 T-system 需要三步,这里先简单总结出来,详细的步骤见下文。

  • 校准音箱的立体声平衡。若已经校准过,就不需要这一步了。
  • 找一段音乐,把它调整为平均 -23 LUFS,然后调整监听音量,找到对你个人而言最舒服的位置。因为是你自己决定监听音量,所以你不需要声压计。视个人情况,可以把音量校准为广播标准的 83 dBC SPL(或者在小房间内的对应标准),这样你的系统就和影院 / 电视 / 广播工业兼容了。
  • 之后你就可以忘掉之前的设置,然后做你的音乐了。你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音乐上,完全不用担心动态余量或者冒红。

译注:小房间内由于反射,会使得「标准」的 83 dBC 显得太吵。想按广播标准校准监听音量的朋友,请参考下表:

房间容积(立方米) - 监听音量(dBC)
>566                       83
284~566                  80
143~283                  78
42~142                    76
<42                         74

> K-System 与 T-System 之不同

T-System:
  • 非常适合混音:23 dB 的动态余量意味着你完全不必担心冒红。你的成品会更清晰,没有过分的压缩。
  • 适合母带:通过简单的音量提升和限制器,就可以满足任何响度标准。比如 iTunes / Spotify 要求的 16 dB 动态余量,你只需要把混音再推高 7dB 就行了。因为你的混音动态更大,母带做完以后效果也会更好。
  • 母带成品的动态余量由你自己决定,T-System 不强迫你接受任何标准。
  • 容易设置。
  • 更个人化:你自己选择自己觉得舒服的监听音量。
  • 如果你做影视音频 / 广播工作,你可以校准成与它们兼容的监听音量。
  • 使用软件 LUFS 表就可以很好地配合 T-System。



K-System:
  • 不太适合混音。动态余量有些少,经常需要压缩以避免冒红。
  • 很适合母带。你通过选择合适的 K-Scale 来决定成品的动态范围标准,然后校准音箱,然后就可以干活了。不过 T-System 可适应任何动态范围标准。
  • 需要使用带 K-Scale 的软件,它们倒是也很常见。
  • 你的母带成品只能选择 Katz 制定的三种标准之一,而你发布的平台要求可能与之不一致。
  • 必须在广播标准音量下监听,这一点是针对广播节目的,是为了确保你在工作室里和「真实世界」里听到的声音响度一致。这对其他音乐作品则不成立,因此没理由要求所有人采用这种监听音量。再说,K-System 也不符合广播要求的动态余量(后详,目前的标准是欧洲 -23 LUFS、美国 -24 LKFS)。

> 第一步:校准音箱的立体声平衡

你需要一个能以慢的响应时间测量 "dBC"(C-加权的分贝值)的声压计,以及一份粉噪测试信号,它经过滤波,只包含 500 Hz ~ 2 kHz 的信息,这样可以避免房间的高频 / 低频反射对测量造成的干扰。

1a. 声压计

如果你有一台 iPhone 就很方便了。这项研究(https://blogs.cdc.gov/niosh-science-blog/2014/04/09/sound-apps/)表明它们和专业声压计同样准确,所以不要浪费钱。如果你用安卓的话,就只好买一个专业声压计了,因为制造商使用的话筒都不同,而且没有统一的校准方法。

对于 iPhone,建议使用 "SPLnFFT" app,它是上面那个研究中测出来的两个最好的 app 中比较便宜的。打开 app,进入 "Mic." 页面,点击 "Mic. gain: Set" 按钮。把手机开到最大音量,进入安静的房间,把手机平放,点击 "Restart"  按钮。它会播放一个测试信号以校准其自身。然后点击 "Done"。进入 "Histo"(直方图)标签页,点击左上方的 "FAST",把它切换成 "SLOW",然后点击下面的 "dB(C)" 按钮。

1b. 测试信号

原帖中的链接已经失效,不过自己动手也很容易做。要求就是粉噪,仅包含 500 ~ 2k 频段,两个立体声文件,一个仅左声道、一个仅右声道,单个声道的电平为 -20 dBFS RMS。

在 DAW 中导入测试信号,把 DAW 和声卡的数字音量设为 0 dB(unity gain)(译注:我想这里指的是有配套软件调音台那种声卡,在软件里把音量调成 0)。

把你的声音输出设备(译注:用声卡连音箱的话就是声卡上的监听音量)设为 unity gain。无刻度的话就是把旋钮拧到最右,有 "-X dB, 0 dB, +X dB" 这样的刻度的话就是调到 0。

把音箱音量旋钮(在背面)调到最低。

注意:期间不要播放任何普通的音乐或声音,它可能会损坏你的音箱!

译注:个人认为这一步把声卡上的监听音量调到中间或者中间偏右(而不是最大)比较好,因为校准以后音箱背后的钮子就不再动了,而我们希望监听音量在中间时音箱出来的声音是「舒服的音量」,这样在混音时还可以检查音量更大或更小时的听感。我们马上会把音箱的音量调节成(在 -20 dB 的粉噪下)产生 83 dB 的声压,这对人耳来说大约就是一个舒服的声压,如果按原文所说,把音量开到最大,那么整个配置完成之后,播放平均 -23 dB 的音乐信号时,你可能会觉得不够响,然而已经没有再提升音量的空间了。虽然一般建议数字阶段维持一致增益(全是 0 dB)最好,但我觉得用一点点动态损失换来调节的空间和操作的便捷,还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使用优质的监听控制器,使声卡以最大音量输出,而监听控制器开到中间位置。

1c. 音箱校准

把声压计设为慢速响应和 dBC 加权。如果你的表只能测 dBA 也可以,因为会造成两种加权之间较大差别的低频与高频已经被剔除了。

放置好你的 iPhone 或声压计,使它的话筒处于皇帝位,高度与工作时你的耳朵平齐,并指向正上方。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声压计,都要让话筒指向正上方,以确保它不会偏向任何一只喇叭。如果能用话筒架或其他设施把声压计固定好的话会容易很多。

在 DAW 中循环播放测试信号,现在仅播放其中一个文件(即只有一个音箱发声)。调整音箱的音量旋钮,直到声压计显示 83dBC。由于在相同的电压下,不同的单元产生的声压不同,你可能会得到非常吵或者非常安静的声音,以至于无法校准为 83dBC。这种情况下,你自己选定一个目标声压就好。

接下来以同样的步骤校准另一只音箱,要求二者的差别不大于 0.5 dB。

现在你已经完成了音箱的校准,测试信号以后也不会用到了。你可以把输出设备音量旋钮拧到最小,因为我们一时半会不需要播放音频了,你也不希望损坏你的音箱。

> 第二步:建立个人的参考音量

参考音量是你觉得舒服的音量,你会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内使用这个音量。

为了建立这个音量,我们需要把音乐以「还有 23 dB 的动态余量」的状态输出。

2a. 找一块 "ITU-R BS.1770" 响度表

这种响度表使用的是新的、非常精确的 "LU" 单位。一个 LU(Loudness Unit)在人耳听来与 1dB 等价,它比过去的 RMS 表要好多了(因为 RMS 标准没有考虑等响曲线,其数值更多地反映了低频的响度,对高频反映不足)。在很多情况下 RMS 和 LU 可能很接近,但 LU 总是比 RMS 准确。"LUFS" 是相对于数字世界的 0 dB 的响度,所以 "-10 LUFS" 意味着平均响度比 0dB 低 10dB。你的响度表还应当包括 True Peak(dBTP)表,它可以捕捉到采样点之间的峰值。

译注:ITU-R BS.1770 标准规定的单位是 LKFS、EBU 规定的才是 LUFS,但事实上二者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美国和欧洲对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叫法。

我喜欢的表是 iZotope Insight(499 刀,但是对 Ozone Advanced 用户免费)。它支持立体声与环绕声,包含一大堆音频测量工具,甚至允许你把响度信息输出为图像、文件、以及 DAW 中的自动化曲线。一个叫 MeterPlugs LCAST 的东西也很流行(环绕声版本是 399 刀),但是它功能太少,只能测量最基本的 LU 值。如果你想要又便宜又精确的表,推荐 ToneBoosters EBULoudness(19.95 欧元)。

译注:我向大家推荐免费的 Youlean Loudness Meter,支持 ITU-R BS.1770-4 与 EBU R128 等标准、支持环绕声、可测量瞬时 / 短期 / 总体的 LUFS / LKFS 值、响度范围、True Peak 等本文要求的所有指标,界面美观可缩放:



响度表会显示四个重要数值:

  • 总体响度(I, Integrated Loudness):这个值会随着播放逐渐上升,最后显示出整首作品的平均响度。它的测量使用了门和较慢的反应时间,所以无声的段落会被忽略,特别短暂的瞬态也会被忽略。广播工业以及 iTunes、Spotify 等服务都使用这个数值来测量和标准化你的音乐(后详)。
  • 短期响度(S, Short-term Loudness):它使用 3 秒的移动窗口,也就是它会检测过去的 3 秒中音乐的平均响度。这也是混音时最有用的指标(后详)。
  • 瞬时响度(M, Momentary Loudness):它使用 400 ms 的移动窗口,也就是它会检测过去的 0.4 秒中音乐的平均响度。通过它可以看到那些快速的瞬态,也可以用于初期的音量快速调整(因为它对你推子动作的反应比较快)。
  • 响度范围(Loudness Range):这个值也会随着播放逐渐上升,它会显示你曲子里最安静的段落和高潮之间的响度差别。这个值没有绝对的合适与否,要看音乐的风格,所以我不会再提到它,你只需要知道它的意义就好。

2b. 使用响度表设定混音的响度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在总体响度之上还有 23 dB 的瞬态动态余量。之所以选择 23 这个具体的数字,是因为它与电影 / 电视 / 电台 / 广播工业选择的动态余量标准一致(https://tech.ebu.ch/docs/techrev ... oudness_Camerer.pdf),这样你的作品和这些环境会是相容的。

顺便一说,如果你为电影音频工作的话,那么你还需要把监听音量校准为「在足够大的,经过声学处理的房间中,单只中 / 远场音箱播放 -20 dB RMS 粉噪,会在皇帝位处产生 83 dBC SPL 的声压」(对其他尺寸的房间,参考概述中的表)。如果你不是为电影制作音频,那么我不推荐这个标准,因为对个人来说,找到他们自己觉得舒服的声压更为重要。

我们回到数字世界响度的讨论上。如果你使用 iZotope Insight 的话,它已经有一个合适的预置了,叫做 "Stereo Mixdown"。如果你使用其他响度表,你需要这样设置其参考值:

  • 目标 True Peak 值:-0.2 dB
  • 目标响度:-23 LUFS

注意到我们的目标响度是整首歌曲的总体响度,所以歌曲比较吵的段落会比它响,安静的段落会比它安静。所以当你混比较吵的段落时,你会看到你的 LU 表变红,这是正常的,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

2c. 把一首歌曲调整到 -23dB LUFS

现在你的 LU 表设定好了,你需要找一首歌,把它调整到这个数值,从而利用这首歌来确定监听音量。

我推荐你找一首制作精良的歌,要有清晰的瞬态,而不是没什么动态范围的商业电子舞曲。它不需要和你的创作风格一致,只要制作水平高就行。

把它导入你的 DAW,找到一个能代表它的平均响度的段落:不是安静的引子,不是高潮,不要有过于大声的瞬态。从这一段落中切出可以循环播放的四小节来。

关上你的音箱或者监听控制器,现在我们不需要听音。

在总线上插入一个增益插件,后面放上我们的 LU 表。调整增益,盯着短期响度(S 值)看,确保它在 -23 LUFS 附近。接着使用总体响度(I 值)进一步校准。点击 Reset 按钮(在 Insight 中,只需要点击数字就可以重置;在 Youlean Loudness Meter 中是点击红色的叉号),然后循环播放,直至数值稳定。对比总体响度与 -23 之间的差别,通过增益插件来补偿并重新测量,直到我们得到准确的 -23 LUFS。在 Insight 中看起来会像是这样:



注意到标着 "I" 的表中有一个黄色的方括号,它指示的范围很窄,表示音量变化非常稳定。如果这个括号非常宽的话,说明你选择了音量变化过大的一段 loop。

2d. 选择监听音量

把输出音量(声卡或监听控制器上的)设为 0%,然后循环播放这段音乐。慢慢地提高输出音量,一开始你会觉得声音太小,需要努力才能听清细节,慢慢会觉得这个音量很合适,我觉得我可以用它工作几小时。我能听清一切,但是又不会造成疲劳」。音量越大,你越能听清细节,但是千万不要大到我觉得这种音量我听一会就累了」的程度。

当你真正干活的时候,你可以时不时把音量开得更大,以听清一些更细的细节,因此你并不需要把标准音量定得太大!另一方面,如果标准音量太低,你会倾向于过分压缩音频,使它听起来更响,以及在 EQ 上过分地提升低频与高频。所以一定要选择一个刚好足够响的音量。

当你选好监听音量以后,放松下来,听听你的参考曲中能代表平均响度的整个段落。你觉得你愿意在这样的音量下工作吗?能听清细节吗?不会疲劳吗?

你可以通过声压计再次检查参考音量。在 "Slow" 和 "dBC" 模式下,对于中小型房间、中场甚至近场音箱,那你的监听音量应该在大约 72 ~ 76dBC。小房间的早期反射声使得心理感受到的声音更响,听起来会像是 80 多 dB 那样。如果是大房间,中远场音箱,那你的监听音量应该在大约 78 ~ 85 dBC。如果你选择的数值与此偏差较大,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喜欢就行。

一旦选好了音量,你就可以弄一块胶布之类的东西,在你的音量旋钮上标记好这个位置。这就是你的参考音量,就是对你来说,电脑里 -23 LUFS 的声音有多响。

> 第三步:日常工作

我们已经对音箱进行了立体声校准,建立了合适的参考监听音量,现在就可以开始编曲混音了。所以我们接下来谈谈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发挥 T-System 的好处。

3a. 设定监听音量

把你的音量旋钮转到标记好的刻度上。你可以时不时以更小或更大的音量监听,但当进行非常关键的混音判断,以及对比不同的歌曲时,一定要使用参考音量。当你习惯了这个参考音量以后,你甚至都不会再需要数字的响度表了!

下面是一些有用的原则:如果你只是在进行歌曲的编排,或者其他不需要准确地聆听的工作,你可以调低音量。如果你在混音中碰到需要听得更清楚的情况,你可以调高音量。大部分时间,在加入新轨道、常规的混音工作、歌曲的最终评价、对比其他歌曲之类的任务中,你应当总是使用参考音量。

在这样工作一段时间后,你甚至可以标记出你喜欢的小音量和大音量的位置。每次都使用这些位置的话,你可以了解这些音量下声音的特性,并且最终能够在小音量下做出正确的混音判断来。

3b. 调整工程的数字音量

在总线上插入一个增益插件,把它拉到  -18dB。这样你的所有轨道在进入总线时会自动降低 18 dB,因此所有的单轨和编组总线可以在接近 0 的位置,保持最好的精度。

译注:我认为这一条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只是大概翻译了一下。读者如果不知道怎样管理 DAW 里面的增益结构,可以爬一爬这个老帖子:http://www.audiobar.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6464

3c. 使用数字响度表

在总线最终的限制器之前插入响度表。你可以把零点设置到 -23 LUFS,看起来会方便很多。然而事实上,这样工作一段时间过后,就不太需要看响度表了,你只需要把音量调整到你觉得舒服的位置,响度就是对的。

3d. 利用动态余量

现在有了大量的动态余量,你会发现:

  • 在母带之前你不需要限制器。即便需要,它也只会偶尔抹掉一两个大的瞬态而已。
  • 你的母带工程师会感谢你保留了所有的动态,这也会让他们能做出更好的成品。
  • 你的混音不需要在总线上做任何处理,除非是为了特殊效果。基本上你只需要在单轨和一些编组总线上使用压缩。

3e. 与其他的音乐对比

当你需要参考曲时,只要把它们调整到平均 -23 LUFS,就可以与你的工程直接对比了。

3f. 增益结构

现代数字插件使用浮点运算,它们并不需要合适的增益结构。模拟硬件的复刻插件则往往在平均音量为 -18dB RMS(甚至 -12)时工作得更好,你只要控制好输入这类插件的音量就可以,其他的插件不用管。

译注:这一点也持保留意见,仍然建议读者爬一下上面那个老帖。此外,我们用的模拟复刻插件还少吗?区别对待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心智负担,还不如打理好每一处的增益结构。

3g. 关于母带

如果自己做母带的话,那么达到最终要求的响度是很简单的:

  • 首先整首曲子播放一遍,看看总体响度(I 值)是多少。
  • 然后你只要弄个限制器,把音量提高到要求的响度就行。
  • 现代音乐制品的响度在 -16 LUFS 与 -6 LUFS 之间都有。如果你为 iTunes 或者 Spotify 发布制作母带的话,你的标准是总体 -16 LUFS,因为反正他们最后会把你的曲子标准化到这个数字; 如果你是个人通过其他渠道发行音乐的话,我建议总体在 -10 到 -14 LUFS 之间,这样可以在响度与动态之间取得不错的平衡。

译注:当然如果真的要做大响度又不过于损害音乐的话是很难的。我认为做母带时把音量校准为「在目标响度下听着舒服的音量」会比较有帮助,但再做一遍校准比较麻烦,而在限制器后面放一个增益插件就可以简单地达到相同的效果。比如说混音的成品总体是 -23 LUFS,母带的目标是 -14 LUFS,那么可以在限制器后面放一个衰减 9dB 的增益插件。这样原来标记好的参考音量、大音量和小音量仍然适用,而且只要把限制器和增益插件一起旁通,就可以在统一的音量下对比限制前后的音频,判断是否有不良影响。最后导出时拿掉增益插件就好了。软件里面的动态范围是非常大的,数字能表示的最低电平绝对比曲子的底噪还低得多,所以没必要担心这样会损失精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观众反应
:支持

1323
#2 18-8-2 22:12
好贴

6727
#3 18-8-2 22:35
拒绝响度战争,从树立正确的理念做起

文中详细阐明了T-System 与K-System 之间的优劣对比。
也详细名词解释了 总体响度、短期响度、瞬时响度 等等概念。

写的很好, 支持!


观众反应

326
#4 18-8-2 23: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12
#5 18-8-3 01:35
在后面的讨论中,作者着重谈了 T-System 在未来的适应性。现今在线音乐与影视平台逐渐意识到统一标准化的好处,总体 -16 LUFS 或 -18 LUFS 之类标准也正在铺开。目前来看,-23 LUFS 在可见的将来应该会低于任何一个响度标准(90 年代古典音乐专辑的响度平均为 -21 dB RMS,23 dB 的动态几乎对所有音乐都足够了)。

6370
#6 18-8-12 12:19
我知道还有懒人不会去制作那个文件,所以我还是放上来
文件是一个立体声的,如果你需要左右独立的,可以自己分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观众反应

2300
#7 18-9-19 08:25
为甜蘑蘑老师点赞
观众反应

1166
#8 18-12-26 22:22
是该重新统一标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