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bob在演示教程中的说法,以往的音频工作软件不能像模拟设备那样进行连续的,线形的信号电平改变,使得信号产生了阶梯状。而saw通过slope这一全新的方式,使该问题得到了解决,能够完全模仿模拟信号的线形衰减。从他的教程中看起来,这种slope方式真的是很科学,很精确。那么,是否真的如此呢?
我刚刚做了一个实验,生成了一段正弦波信号,然后分别在protools里面还有saw以及nuendo里面做了fade out实验。在protools和nuendo里面,我都是用的破坏性的fade out,而在saw里面我用了f key形成的slope方式的automation。(见图1)
首先,我是用pt进行试验的,当我对波形进行了fade out处理之后,发现波形上面有锯齿现象,也就是bob所说的信号不能真正的连续降低,而变成了台阶状。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我简直太难过了,没想到号称行业标准的pt,居然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之后,我又对nuendo做了同样的试验,发现结果差不多,一样的乏善可陈。(见图2)
最后,我对saw进行了试验。在对于saw里面的正弦波信号进行了slope方式的automation处理之后,通过saw bounce出来,在saw里面再打开bounce出来的文件,发现结果并不好,照样有锯齿,而且,锯齿还多,比pt或者nuendo里面做出来的波形还要有更多的锯齿(见图3),于是,我开始更改slope时间,逐渐更改到250ms的时候,发现每一条slope线都能够头尾相连了,这样的时候,应该是没有锯齿产生才对了。于是,我又一次bounce波形出去,然后再打开,发现,锯齿减少了很多,但是,仍然有锯齿,而且,锯齿依然比pt或者nuendo要明显的多。(见图4)
经过思考,我想到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于我在saw里面进行fade的slope线,每一条slope线中间都不是等距的(见图1)。所以,我不可能通过整体更改slope时间来使得每一条slope线都能做到头尾相接,也许,这就是产生锯齿的原因了吧?但是,如果让我把这几十条甚至上百条slope线每一条线都单独的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头尾相接,那需要多少时间呢?就算这样能够实现线形的fader,那么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看来,slope方式的automation到底解决了什么呢?
或者,各位老兄,谁能在saw做出来一个没有锯齿的fade out给我看看呢?也许是我的操作方式不对?
如果想试验的朋友,请生成一条15秒左右的正弦波信号,如果太短的话,根本没有意义,因为如果有一首歌是通过fade out方式结尾的话,15秒不算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