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擅长,只是有一些经历和感受,也许有点参考价值:
【音色】 转了一圈:维也纳,黄金,白金,旦丁,巨人…………,边用边换,历时3年多,感触较深的是“维也纳”虽然较早,16采样,力度分层少;但音色地道,品质优秀,“经典”味十足(特别是乐),更重要的是采样录音时演奏家们的敬业精神明显比其他的讲究得多。具备了管弦乐的王者风范!缺点是部分音色有点“黏”。“白金”的制作工艺似乎比较先进,24的采样,力度分层很细,但要命的是……不知为什么,采录中的演奏似乎不怎么认真,弦乐群的音准明显有问题,而且气质有些“野”。最后我的组合大概是:木管——维也纳+旦丁,铜管——旦丁+白金,弦乐——维也纳,竖琴——维也纳,鼓类和铜器类——维也纳+白金。
【软件】 Kontakt 。理由是功能最强大,编辑方便,效果器优秀,运行快(硬盘直读技术和轻化技术)。至于许多人说的转用GIGA音色变味的问题,只要肯花精力弄明白Kontakt的基本编辑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磨刀】 “磨刀不误砍柴功”。优秀的管弦音色原件体积都很庞大,但经过仔细解剖分析后我认为,对于我这样的用单台普通电脑制做交响乐的人来说,对管弦乐庞大的音色完全可以大胆精简,例如小提琴群,单就长弓,就有十多个音色,我一般最多选3个,加上断奏,拨奏,抖弓,花指颤音,泛音,一共也就10个以内。木管我一般只用颤奏长音,吐奏,花指颤音,共3——4个。铜管我一般用基本长音,加弱音器长音,渐强长音,短吐音。这样加工精简下来,全套乐器的音色就只有80G以内了。不过这样的精简法是有前提的,就是要把音头、音尾、表情等随时变化的行为编辑成MIDI控制器,有了“MIDI控制器技法”,就可以有效弥补和丰富“音色技法”,以求得以最少的音色数量胜任尽量齐全的演奏技法。
【叠加制作】 虽然在一个MIDI文件里可以同时加载数个Kontakt,但据我的经验,最好还是力争只用一个Kontakt(1,可防止再次打开工程文件加载音色时出现意外,2,尽量减轻CPU负荷,3,MIDI制作编辑时界面整洁直观、操作快捷等)。那就要求你所用到的乐器或者说全套乐器不能超过16轨。
这可以使用Kontakt的“键位音色叠加”功能,把一个乐器的所有音色文件叠加到一个音轨里,使用时利用键位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