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小纲不当“前卫”愿为“主流”
出处:《北京青年报》 提供者:文/杨文杰 文章类别:乐海泛舟
日前,我国知名作曲家叶小纲受德国萨尔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在萨尔布吕肯做世界首演。近些年叶小纲不仅在古典音乐领域丰产,电影音乐领域的开拓也颇受瞩目,但这次德国之行他本人却格外地看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被外国乐团演奏的很多,真正打入主流乐团的却很少”,此家德国乐团在叶小纲眼里正是这样一支主流音乐队伍,因他而不无得意。
■先锋音乐没有出路
这部委约作品是为琵琶和交响乐队所作的协奏曲。叶小纲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我目前的创作倾向是反现代主义的,也就是回到音乐最朴素的状态,即无标题音乐。或者说不玩概念,实实在在地写音符。其实现代音乐我很早就搞过,还在大学二年级时写了《白色的花》,那是借十二音体系创作的现代音乐,后来到了美国玩得也挺来劲。但是当在世界上走过很多地方之后,发现实验先锋的音乐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它没法感动人,我看到了现代音乐的危机。所以我相信音乐的魅力在于能够拨动人类的心弦,做到这一点唯有古典音乐。事实也证明,不花哨、不跟风,踏踏实实地靠写旋律也能被西方主流音乐界认同。”
■为电影作曲也能促进大作品创作
或许很多人听说叶小纲,源于他凭借为电影《刮痧》谱写的音乐捧走了21届金鸡最佳音乐奖。这和奥斯卡金榜题名才在大众中声名远播的谭盾的“境遇”有点“异曲同工”。有人把这一现实视为作曲家的尴尬甚至悲哀,叶小纲却不这么认为:“不可否认电影音乐是扩大作曲家生存手段的一种方式,但对我来说,它更是一种促进——它使我创作大作品时的风格也能平实、不造势、像电影一样娓娓道来。”在这个领域叶小纲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湘女潇潇》、《半生缘》、《洗澡》等影片的音乐均出自他之手,而通过30多部作品创作的经历,叶小纲觉得自己获得了比单纯的交响乐作曲家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圈子。
■写老百姓永远不会错
叶小纲近年来创作了不少主旋律作品,比如在美国首演获得成功的《春天的故事》以及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音乐奖”的《深圳故事》等大型交响乐作品,他说:“写《春天的故事》并没有一味歌功颂德。事实上我恰恰是一个改革开放的见证人,表达的是客观的过程,我认为这也是自己的一种责任。我的音乐没作假。”
短短几年时间里,叶小纲徒步在黄河、长江流域以及江南一带采风,随之有了关乎楚、巫、中原、西域文化的大型交响作品,其中最为重量级的是即将于明年首演的《长城》,在北方文化的大背景下他写了一个音乐家自己的长城——它的悲凉和壮阔、百姓的喜怒哀乐。叶小纲面对某些质疑坚定地说:“我写老百姓是永远不会错的。”
名人就是牛,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现在到底什么才是主流?什么是流行?什么是真正有艺术价值的音乐?是个人的一相情愿?
:D :D :cool: :confuse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