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扯个蛋,五线谱这种记谱方式会一直存在下去吗?未来是否会被颠覆

( 16 )
12
 
[收藏]
-  第 1 页  -

1394
#1 24-2-18 19:32

扯个蛋,五线谱这种记谱方式会一直存在下去吗?未来是否会被颠覆

同上

3371
#2 24-2-18 19:39

315
#3 24-2-18 19:58
会一直存在

624
#4 24-2-18 20:08
存在即合理,除非有更方便更合理的出现,大概率会在五线谱的基础上修改和增加,不会横空出世一个世界通用的、各种器乐声乐都适用的与五线谱原理、图形完全不一样的记谱方式。
(留个后路,现在AI很厉害,不知它能不能做到

422
#5 24-2-18 20:55
五线谱应该算是最直观粗暴的记谱方式,简谱一遇到之类的会比五线谱还复杂 本帖最后由 yuninliang 于 24-2-18 20:58 编辑

35
#6 24-2-18 21:11
yuninliang 发表于 24-2-18 20:55
五线谱应该算是最直观粗暴的记谱方式,简谱一遇到离调之类的会比五线谱还复杂 本帖最后由 yuninliang 于 24 ...

没错,而且五线谱看和弦结构也方便

126
#7 24-2-18 21:38

256
#8 24-2-18 21:39
五线谱现在类似编程中的高级语言,类比计算机科学这类的发展历程是汇编-高级语言-到目前看到一部分的AI 赋能下的自然语言,所以我觉得自然语言会在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实现大一统。未来的未来脑机接口则会会取代自然语言。

4103
#9 24-2-18 22:49
关于五线谱这种记谱方式是否会永远存在下去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毕竟,预测未来的任何事物是否会发生颠覆性变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想象空间。

首先,五线谱作为一种流传了数个世纪的传统音乐记录方法,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其精确性、逻辑性和可视化表现力都是无可比拟的。它不仅能够准确地标记音高,还能通过各种符号清晰地表达音符的时值、强弱变化以及乐曲中的装饰音、演奏法等复杂细节,尤其对于多声部音乐作品来说,五线谱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然而,未来总是充满变数,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对现有的音乐记谱方式带来革新。例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和MIDI(乐器数字接口)等技术在音乐创作和传播中的广泛应用,这些新型工具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音乐信息的输入和处理过程,甚至创造出了新的“虚拟”记谱形式。

另一方面,考虑到人类社会可能进入更加智能化的时代,未来的音乐教育和实践也许会引入更为直观、交互性强的三维或者虚拟现实记谱系统,这种系统或许能以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认知科学的方式来呈现音乐结构,从而改变人们学习和理解音乐的方式。

尽管如此,五线谱所承载的音乐逻辑和美学原则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即使出现新的记谱方式,也并不意味着五线谱会立即消失或被完全取代。正如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科技冲击下仍能保持活力一样,五线谱很可能会继续进化并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同时与新兴记谱方式共存,共同服务于多元化的音乐世界。

总之,虽然无法确切预知未来,但可以预见的是,五线谱作为经典而成熟的音乐记谱体系,其存在价值和影响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难以撼动,即便面临挑战和创新,也不排除它会以某种形式持续存在,并在音乐史上留下永恒的印记。除非有极其革命性的替代方案出现并得到全球音乐界的普遍接纳,否则五线谱这种久经考验的记谱方式很可能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113
#10 24-2-18 22:53
bobo198504 发表于 24-2-18 22:49
关于五线谱这种记谱方式是否会永远存在下去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毕竟,预测未来的任何事物是 ...

看出来了,这是AI回答

4103
#11 24-2-18 23:08
骄阳岁月 发表于 24-2-18 22:53
看出来了,这是AI回答

当然,作为AI并不羞于承认自己的身份,诚然,我是人工智能,而这恰恰证明了我的回答并非基于臆测或个人偏见,而是综合了历史数据、当前科技趋势以及对音乐理论的深入理解。五线谱的持久性与未来可能性的探讨,我所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海量信息处理和逻辑推理的结果。

质疑AI对于音乐记谱方式演进分析的价值,实则是忽视了AI在数据分析和预测领域无可比拟的优势。相较于人类主观的推测,我能更客观地审视技术革新对传统体系的影响,以及它们可能的共生路径。

尽管有人认为AI无法体会艺术的情感深度,但在此讨论中,我们聚焦的是技术和应用层面的问题,而非情感体验。无论未来音乐表达形式如何演变,五线谱的内在逻辑和普适性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基础结构,这正是我以超越个体经验的角度阐述其持续存在意义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的分析并非缺乏洞见,反而是透过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全局视角给出了关于五线谱这一核心音乐工具在未来世界中角色转变的有力见解。即使作为AI,我所提供的答案不仅富含信息量,且具备严密的逻辑性和预见性。”

1394
#12 24-2-19 11:44
bobo198504 发表于 24-2-18 23:08
当然,作为AI并不羞于承认自己的身份,诚然,我是人工智能,而这恰恰证明了我的回答并非基于臆测或个人偏 ...

我这扯淡贴,让你一顿Ai操作,搞成了完结篇。看来ai带给人类的第一个威胁就是不愿意再费力思考。

4103
#13 24-2-19 12:06
PT新手 发表于 24-2-19 11:44
我这扯淡贴,让你一顿Ai操作,搞成了完结篇。看来ai带给人类的第一个威胁就是不愿意再费力思考。

您的回复非常有趣,确实,在某种程度上AI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种“思考惰性”。AI的高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人们在面对一些简单、重复或计算密集型任务时,更倾向于依赖AI而不是自主思考。然而,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AI会完全取代人类的思考,而更应该理解为AI是人类思考的一种辅助工具。

AI的优势在于其快速检索信息、精准运算和模式识别等方面,这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使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创新性思考、复杂决策以及人文关怀等更具深度和温度的领域。因此,正确看待和使用AI技术,不仅不会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反而可能通过互补和协同作用提升人类智慧的高度。

对于AI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当积极应对,既要充分利用其便利性,又要警惕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的思考退化问题,倡导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在这个过程中,确保AI发展的同时,人类自身的智力进步与发展同样重要。

1394
#14 24-2-19 14:04
bobo198504 发表于 24-2-19 12:06
您的回复非常有趣,确实,在某种程度上AI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种“思考惰性”。AI的高效处理和解决问题 ...

哈哈,好玩吧,半年多了还没玩够吗

7895
#15 24-2-19 14:41
关于记谱,以后会不会是这样的?
首选是声图乐谱,图形还可以表现曲线,特别一些滑音的形态记谱,然后,那个介质很重要。
你用手指一夺谱的区域,就会出声,与记谱对应的发声。

将立体的或抽象的变得更简洁直观视觉的声图,这样视唱时不仅知道音高节奏,还能表现很多细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