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上SAW Studio ,所以发这儿了。
这是原作地址,大家最好还是到那去看看,因为有试听
http://wangbei.org/blog/2009/03/hifi-lofi-vintage/
谈谈HiFi、LoFi和Vintage
前些日子在
《不同格式的音频文件能听出区别吗?》文章中提到了音质问题,而音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指标,还包含很多别的。这篇杂谈即针对音乐爱好者以提高音乐鉴赏力,也针对做专业的人以探讨不同的音乐美学。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对“发烧友是否是听音乐的最高级别”此类问题存在疑惑,那么就有必要看看。如果你是专业音乐人,对录音作品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听感存有疑惑,那么也有必要看看。
HiFi的全写是High Fidelity,意思是“高保真”。平常所说的音响“发烧”就是指的这个。之所以会有这个词汇,是因为自从录音技术诞生那一天起,就存在一个录下来的声音与真实听到的声音不一致的问题。比如,夏季的那些惊天动地的电闪雷鸣,你曾经在什么音响设备上听到过完全乱真的吗?如果这个例子你感受不深,再想一想,你的对面有一个人对你唱歌,你被这歌声感动了,赶紧拿话筒录了下来,再从音箱上回放这段音频,你能听到与刚才完全一致的感觉吗?好了,不知道也没关系,答案是:不能!这是因为器材所限,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克服这个障碍,尽管全世界的工程师和录音师在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但结果仍然是不能全等,只能相似。鉴于这个原因,音响器材和录音器材便有了“高保真”这个概念,它的实际含义是“与真实世界的声音高度近似”。当然,无论多么“近似”,都不是“相等”。
说道HiFi,必然要提到“发烧友”。所谓发烧友,是指那些不惜重金去竭力追求更加真实完美的声音再现的人们。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初衷是好的,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发烧友们追求到的声音只是“理想中的”声音,为什么说仅仅是“理想中的”呢,因为很多人从未在现实世界中亲耳听过那些声音,所以也从未有机会去验证到底是否真实。那么,实际上的结果是“喜不喜欢”,而不是“真不真实”。再加上人脑相对于电脑是一个模糊地集合体,人脑本身很不精确,同时每个人的听力也不尽相同,另外还有某一时刻身体状况,心理状态,还有每个人所不同的阅历、性格等众多因素,最终,即便是“理想中的”声音,其标准也是千差万别,于是,在发烧友的圈子里,争论是永无休止的。
举个例子,评判一张交响乐的CD以及回放器材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尽可能再现音乐厅现场,让听者犹如身在音乐厅的座位上现场聆听。话虽这么说,而实际情况呢,有多少人去过音乐厅呢?我想,即便是发烧友,经常去音乐厅的人也是少数,再说,很多乐队不在国内演出,难不成还经常去国外音乐厅?没去吃过正宗粤菜,就说自己胡同口的粤菜馆很正宗,你信吗?所以啊,到最后的结果往往只是“喜不喜欢”,而并非“真不真实”。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是很令人敬佩的,他们对硬件(器材)和软件(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涉猎很广,而且审美能力颇高,只可惜,这类人太少了。爱吃猪肉却只见过猪跑的人还是大多数。
人的因素就不多说了,再说说器材吧。放音器材分很多级别,一般说来大致有:民用级、专业级、HiFi级、监听级、广播级等。每一个级别都与其对应的行业有密切关联,万能的播放器材应该说是不存在的。比如说专业级,这种器材比较多的适用于现场演出,功率大,声音猛,但太猛的声音不适合表现过于细腻的内容。有如监听级,这种器材追求的是精准,让坐在它面前的人准确的听到所有细节,最大限度的保证不出差错,但也由此而带来了声音美化不足的缺点。至于HiFi器材,则是尽可能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去美化某些声音,比如人声,有侧重的去设计电路和芯片,美化这个频段,让歌声听起来更油润。但不同的音乐风格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HiFi器材分很多类,要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挑选器材,单单追求高价格和高档次是很外行的行为。
好了,简单总结一下HiFi,原本的意思是“保持高度准确真实”,不过,现在的大量HiFi产品追求的是“尽可能好听”。
该说说LoFi了,如果说HiFi是保真的,那么LoFi就是失真的,如果说HiFi是纯净的,那么LoFi就应该是污浊的。LoFi的原始起因是因为在早年间,因为录音器材的技术局限,使得录制的音乐有很多的缺陷,比如噪音、交流声、黑胶唱片的噼啪声等等,这些原本是录音师非常痛恨的东西,但由于其中的大量音乐作品本身实在太优秀了,即便是有各种录音的技术缺陷都难以遮蔽这些作品的光芒,以至于久而久之,人们便爱屋及乌的连这些缺陷也奉为经典了。就如同秦朝文物上的铜锈那样。到后来录音技术逐步克服了很多很多原来的缺陷,使得保持声音的纯净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有人偏偏不喜欢,于是人为的在其中加入各种“缺陷”,比如前面说的噪音、交流声、黑胶唱片的劈啪声等等,使它具有某种“年代感”、“文化感”或者“沧桑感”。很快,这种思路大受欢迎,以致于形成了很多LoFi大师。在欧美的流行音乐当中,LoFi思路几乎无所不在,尤其是与“街头文化”有关联的,比如HipHop、RAP等等。
还是用实例来说明一下吧,这是一个正常听感的文件 然后,我将这个文件做了简单的LoFi处理 回头再看看前面的图片,最左边的就是LoFi的意思啦,简单讲就是仿旧、做旧,复杂一点讲还包括叛逆、另类等等。
LoFi 是根据HiFi 这个词衍生出来的,虽然LoFi 是一个音乐专属的名词,但这种美学概念却绝非音乐专属,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我们去商场,经常看见化妆品柜台的大幅漂亮灯箱广告,把一个大美人拍的玲珑剔透,毫发毕现,那就是HiFi 美学;当去到服装区,看看那些破旧不堪的牛仔裤,就找到了LoFi 美学。
接下来说说第三种:Vintage。恐怕这是第一次有人将这三个词汇放在一起来说。Vintage的原始意义是指经典流传的,年代久远的,极具珍藏价值的等等,但也像HiFi这个词汇一样,已经演变了很多别的意味了。就用摄影来举例吧:HiFi 的摄影用昂贵的器材追求准确的色彩、丰富的细节;LoFi 的摄影则用极为廉价的漏光的破相机和过期的胶卷来追求一种非现实的、叛逆的视觉体验,说到这里你能想到那个词汇吗?—对了,就叫做LOMO。不过呢,也有很多人将原本很精致的画面有意做成很破旧的样子,这也属于LoFi 美学的摄影;那么Vintage呢?很不幸,想清楚而简单的说明白这个词汇的现实意义,并不容易。这样吧,我用对比的方式来说。
- 如果说HiFi 的感觉像瑞士名表,LoFi的感觉像Levi’s。
那么Vitage就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纯棉圆领衫,甚至是手工缝制的而且已经洗的微微泛黄。 - 如果说HiFi 努力想做上流社会,LoFi 努力想做叛逆阶层。
那么Vintage就是一位中庸淡定而低调的学者。 - HiFi、LoFi 都是体现在音乐音质和音色上,基本是一个技术词汇。
而Vintage只有一部分属于音质和音色的技术范畴,而更多的一部分属于美学意义。 - HiFi、LoFi 都是因为器材的原因导致了对不同声音风格的追求。也就是说他们原本都是器材的结果。
Vintage不太考虑器材因素,它要的是音乐本身。用不同的器材回放,差别也不会太大。
另外还有一些特点:Vintage这个词汇出现在古典音乐中的次数相对较少;Vintage有时候与HiFi 界限模糊,比如HiFi 的爵士乐;只要是Vintage的,大多都至少是HiFi 的;由于年代久远而音质不佳的,不属于LoFi而属于真正的Vintage,也就是说LoFi是故意做旧,而Vintage是真正的陈年XO。绝大多数的经典流行音乐风格基本上都是很Vintage的。Vintage不拒绝电子乐器,HiFi则很忌讳电子乐器,Lofi几乎离不开电子乐器。
具体的,近几年比较火的小野丽莎就是非常Vintage的,大多数爵士乐类和不插电类,也都比较Vintage。年代久远的所有经典录音版本自然也都非常Vintage。
前面说了,Vintage有一部分意义是纯技术范畴的。从音质音色上来讲,它与HiFi同样追求高品质音质,但区别在于,它不会盲目夸大不必要的声音细节,而是以音乐内涵为最终服务目标,甚至为了音乐性不惜容忍一点轻微的技术缺陷,这也与“手工制作”和“工业批量业生产”的价值观一样。而HiFi的最终目标往往是某些技术指标,例如动态范围、频响宽度、声场宽度等等。
当然,将音乐分为不同类别和范畴,这仅仅是一种语言约定,而语言面对音乐又总是苍白无力的。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音乐是无法分类的。我们只能说它可能偏这边多一些、偏那边少一些。
好了,估计我也大致说清楚了,你喜欢哪一种?试试来回答我设计的这个小测试。
假如,你正在追求一位梦中情人,你会采取下面的那种方式给她送去问候?
- A 打电话给礼品公司,让他们给她送去99999朵玫瑰
- B 每天至少发一条短信,献上从不重样的甜言蜜语
- C 用中学时代曾用过的钢笔,在暗花信纸上给她写情书
呵呵,简单吧?答案就不用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