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44100 16?

( 16 )
12
 
[收藏]
-  第 1 页  -

164
#1 07-11-28 20:11

44100 16?

大家在用其他的编曲软件做完MIDI后分轨导出到SAW里缩混的文件都是44100 16BIT的吗?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讲究呢?

1153
#2 07-11-28 20: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168
#3 07-11-28 22:19
跟你的声卡有关系的

164
#4 07-11-29 15:14
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2168
#5 07-11-29 21:07
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度兼容性数码技术,它采用一种新的录音技术,在将母带上的模拟音频信号送入HDCD编码器的时候,以超过传统CD制式44.1KHz,16bit的高解析力编成数码信号,此时产生的信号将多于普通CD所能容纳的信号。
    现在的专业声卡其实支持更高比特更高取样。所以二楼说这个跟你的硬件有关系。硬件不支持再怎么导,也导不出高取样的音频

164
#6 07-11-30 16:24
就是说硬件支持的前提下导出越高越好对吗?
有没有什么弊端呢?

13669
#7 07-11-30 16:44
16/44 和 24/48 的資源消耗是差不多, 24/96 或 24/88 差不多是前者的一倍, 體積也是翻倍上。

588
#8 07-12-1 12:25
是不是导出的母带文件采样率越高 经过母带处理以后质量就会越好呢? HIMHUI老师?

6370
#9 07-12-1 13:56

回复 #8 鱼鱼鱼鱼 的帖子

我认为采样率越高越好,但是,一旦使用了96或88.2或192,给系统带来的处理器占用负担会翻倍增加(文件体积也会翻倍)。不是特别强悍的机器很难跑得动(建议使用扣肉志强5160系列以上去跑)。

还有,位深也是尽可能要24Bit定点。16Bit和24Bit位深,文件体积相差只有0.5倍,对处理器占用区别也不大。因此,尽可能用24比特定点是应该的。


因此,为了考虑处理器占用、体积、品质、效率中找个平衡,我认为,普遍的用法还是24Bit 48KHz比较合适。


当然,CD标准需要44.1KHz,母带处理到最后还得变成这个,这个又必须考虑SRC问题,不过现在母带处理器(硬件)都有强悍的重采样处理器(或者独立的SRC处理器),这个问题不必担心。

实在没有高质量硬件SRC,也可以使用高质量SRC处理软件,比如Voxengor8brain Pro等等。

13669
#10 07-12-1 14:33
錄音階段保持高質的話, 在後期盡量減少破壞聲音的步驟, 其實結果往往比只用高採樣來得有效率和實際。

1517
#11 07-12-1 14:37

观众反应
:的确是传统的做法,不过现在好像不是这 ...

1304
#12 07-12-1 14:42
请问一个弱智问题啦,什么是母盘?

母盘和无名平时听的CD有什么区别?还是只是个名字?和光盘没区别?
观众反应
:偶也不懂

588
#13 07-12-3 19:35
艾挖大人~~ 
最终导出成CD格式之前,不是用DITHER的么? 
怎么突然冒出个重采样处理器了...? 
也许我火星了...汗..
望解答~

6370
#14 07-12-4 02:03
原帖由 鱼鱼鱼鱼 于 07-12-3 19:35 发表
艾挖大人~~ 
最终导出成CD格式之前,不是用DITHER的么? 
怎么突然冒出个重采样处理器了...? 
也许我火星了...汗..
望解答~



肯定要重采样处理挖,否则要16Bit 44.1KHz  CD,该怎么办挖?

工程处理,也许是 24Bit 48KHz 或者 24Bit 96KHz 或者 24Bit 88.2KHz 等规格进行Mix,母带处理也要用那些精度,但最后它们在变成CD规范后,显然都要采样率下变换(向下采样),同时位深也要下变换,最终变成16Bit 44.1KHz 。

采样频率下变换,需要重采样处理器进行处理,这个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

位深下变换(24Bit->16Bit),需要抖动处理Dither。


采样频率变换,如果是整数倍变换,损失较小,比如 88.2KHz 下采样到 44.1KHz;

如果是非整数倍变换,比如 48KHz下采样到44.1KHz, 或者96KHz下采样到 44.1KHz等等,这些转换,需要SRC处理器有较高的质量,否则出现的失真就很大。

11025  22050  44100   88200  这些是一种时钟,普通音频接口,会用形如 11.025兆或者22.05兆的晶振或者钟振表示。

24000 48000  96000  192000  这些又是另外一组时钟,普通音频接口,会用形如 24兆的晶振或者钟振表示。


通常情况下,音频接口需要两颗不同规格的晶振或钟振,才能完成上述所有时钟。但是,大多民用声卡只有一颗24兆的晶振,如果它需要使用11.025  22.050  44.100   88.200 这一组时钟,必须通过别的方式进行重采样,(AC97规格也是用这样经典的SRC。),否则歌曲会变速播放。无论如何,大多数民用多媒体声卡也无法逃避这个问题,而且默认情况下,都采用简单的重采样变换算法,音质无法避免损失。有些声卡,虽然有两颗晶振(比如创新Audigy2 ZS),但是因为DSP需要,同样要诡异的在DSP内进行重采样。但是,还是同样的DSP,在1212M音频接口,它们又用另外一种巧妙的方式避开劣质SRC,但我没弄懂它们用啥方式

如果是没有DSP处理功能的专业音频接口(这里说的DSP,不仅包括效果处理,就算没有效果处理,简单的内部通道MIX,也可能是DSP完成),应该不存在重采样变换的问题,同时专业音频接口通常提供两个晶振或钟振,各自完成自己的那组时钟,不必担心录音过程就SRC。

比如说,电脑够强,直接用24Bit 88.2KHz规格录音或者Mix,最后变成CD后,直接整数倍简单下采样到44.1KHz,位深24Bit->16Bit,加抖动,整个过程损失小。如果是制作HDCD,则用 24Bit 96KHz录音,最后直接输出这个规格的节目。


但是,不少人依然使用24Bit 48KHz这种规范,看上去变换到 16Bit 44.1KHz 后,会有不小的损失,但是他们依然采取24Bit 48KHz这种规范进行存档,有几种原因:

1).24Bit 48KHz档案对于大多数计算机而言,比较容易流畅运行,而且文档占用磁盘体积也较小,这点相当重要;

2).24Bit 48KHz档案音质当然比24Bit 44.1KHz略好些,因此他们宁愿用24Bit 48KHz档案进行存档;

3).我瞎想他们送到母带处理器处理时,可能要兼容一些设备,因为有些设备工作在24000 48000  96000  192000这组时钟会比较出色。因此,即使48KHz向上采样,也不会有非整数倍那样的巨大损失。甚至,很多母带处理设备都是模拟设备,迟早会在这样的设备过一遍。这样,还会牵涉到DAC和ADC的问题,然而貌似某些设备还是在24000 48000  96000  192000这组时钟会比较出色。还有,某些玩具版本ProTools,最高采样居然只有48KHz..

4).即使向CD妥协,他们依然有出色的工具进行48KHz->44.1KHz的重采样,毕竟制作CD,只有最后这步才进行重采样工作。

5).大多数民用设备(比如AC97集成声卡,因特尔HD-Audio,甚至MP3随身听等),工作在24000 48000  96000  192000这组时钟会比较出色,假如是网络发布的歌曲,最好使用48KHz采样频率规格进行发布,在大多数民用电脑播放会很出色。否则用44.1KHz,那脑人的SRC又来了,而且该死的Foobar2000又得挂上SSRC或者神秘兔。





以上都是小弟胡言乱语,毕竟小弟外行的,小弟不对以上内容的正确性做保证,仅供参考,误导人害死人一概不负责,于是请多请教业内行家才行


同时,还请楼下真正的行家批评指正挖





.

[ 本帖最后由 elunxp 于 07-12-4 02:13 编辑 ]
观众反应
:大红花挖~~

588
#15 07-12-4 16:24
多谢艾挖老师~~~

看来这个问题有得讨论了...

时钟问题平时很容易被忽略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