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鱼鱼鱼鱼 于 07-12-3 19:35 发表 ![]()
艾挖大人~~
最终导出成CD格式之前,不是用DITHER的么?
怎么突然冒出个重采样处理器了...?
也许我火星了...汗..
望解答~
肯定要重采样处理挖,否则要16Bit 44.1KHz CD,该怎么办挖?
工程处理,也许是 24Bit 48KHz 或者 24Bit 96KHz 或者 24Bit 88.2KHz 等规格进行Mix,母带处理也要用那些精度,但最后它们在变成CD规范后,显然都要采样率下变换(向下采样),同时位深也要下变换,最终变成16Bit 44.1KHz 。
采样频率下变换,需要重采样处理器进行处理,这个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
位深下变换(24Bit->16Bit),需要抖动处理Dither。
采样频率变换,如果是整数倍变换,损失较小,比如 88.2KHz 下采样到 44.1KHz;
如果是非整数倍变换,比如 48KHz下采样到44.1KHz, 或者96KHz下采样到 44.1KHz等等,这些转换,需要SRC处理器有较高的质量,否则出现的失真就很大。
11025 22050 44100 88200 这些是一种时钟,普通音频接口,会用形如 11.025兆或者22.05兆的晶振或者钟振表示。
24000 48000 96000 192000 这些又是另外一组时钟,普通音频接口,会用形如 24兆的晶振或者钟振表示。
通常情况下,音频接口需要两颗不同规格的晶振或钟振,才能完成上述所有时钟。但是,大多民用声卡只有一颗24兆的晶振,如果它需要使用11.025 22.050 44.100 88.200 这一组时钟,必须通过别的方式进行重采样,(AC97规格也是用这样经典的SRC。),否则歌曲会变速播放。无论如何,大多数民用多媒体声卡也无法逃避这个问题,而且默认情况下,都采用简单的重采样变换算法,音质无法避免损失。有些声卡,虽然有两颗晶振(比如创新Audigy2 ZS),但是因为DSP需要,同样要诡异的在DSP内进行重采样。但是,还是同样的DSP,在1212M音频接口,它们又用另外一种巧妙的方式避开劣质SRC,但我没弄懂它们用啥方式
如果是没有DSP处理功能的专业音频接口(这里说的DSP,不仅包括效果处理,就算没有效果处理,简单的内部通道MIX,也可能是DSP完成),应该不存在重采样变换的问题,同时专业音频接口通常提供两个晶振或钟振,各自完成自己的那组时钟,不必担心录音过程就SRC。
比如说,电脑够强,直接用24Bit 88.2KHz规格录音或者Mix,最后变成CD后,直接整数倍简单下采样到44.1KHz,位深24Bit->16Bit,加抖动,整个过程损失小。如果是制作HDCD,则用 24Bit 96KHz录音,最后直接输出这个规格的节目。
但是,不少人依然使用24Bit 48KHz这种规范,看上去变换到 16Bit 44.1KHz 后,会有不小的损失,但是他们依然采取24Bit 48KHz这种规范进行存档,有几种原因:
1).24Bit 48KHz档案对于大多数计算机而言,比较容易流畅运行,而且文档占用磁盘体积也较小,这点相当重要;
2).24Bit 48KHz档案音质当然比24Bit 44.1KHz略好些,因此他们宁愿用24Bit 48KHz档案进行存档;
3).我瞎想他们送到母带处理器处理时,可能要兼容一些设备,因为有些设备工作在24000 48000 96000 192000这组时钟会比较出色。因此,即使48KHz向上采样,也不会有非整数倍那样的巨大损失。甚至,很多母带处理设备都是模拟设备,迟早会在这样的设备过一遍。这样,还会牵涉到DAC和ADC的问题,然而貌似某些设备还是在24000 48000 96000 192000这组时钟会比较出色。还有,某些玩具版本ProTools,最高采样居然只有48KHz..
4).即使向CD妥协,他们依然有出色的工具进行48KHz->44.1KHz的重采样,毕竟制作CD,只有最后这步才进行重采样工作。
5).大多数民用设备(比如AC97集成声卡,因特尔HD-Audio,甚至MP3随身听等),工作在24000 48000 96000 192000这组时钟会比较出色,假如是网络发布的歌曲,最好使用48KHz采样频率规格进行发布,在大多数民用电脑播放会很出色。否则用44.1KHz,那脑人的SRC又来了,而且该死的Foobar2000又得挂上SSRC或者神秘兔。
以上都是小弟胡言乱语,毕竟小弟外行的,小弟不对以上内容的正确性做保证,仅供参考,误导人害死人一概不负责,于是请多请教业内行家才行。
同时,还请楼下真正的行家批评指正挖
.
[
本帖最后由 elunxp 于 07-12-4 02: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