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听音室装修的文章,大家的监听室混音室这样装修房间可以吗?2009年3月18日 由 李鹏展
我第一次尝试对听音环境进行设计处理那是在1993年,而且是在我自家的起居室里。正是由于有了这第一次的实践与经验,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听音环境的设计处理对于声音的正确还原是有着非常正面的作用和意义的。
在随后的数年间,我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场合下设计制作了七、八间形式和内容不一的听音室,对于环境处理与声音还原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更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
1998年,我乔迁新居。其中那间3.7宽×5.5长×2.8高的客厅其房间“指数”特别好,即无论是房间的尺寸比例,还是房间的材质与对称性,都非常适合用来做听音室之用。有了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基础,当然我会要把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全部用在这间即将诞生的听音室上。于是,集过去经验之大成的一个设计方案开始酝酿并实施了。
抓原则 做主干
一、长期的实践与经验清醒地告诉我:听音室的设计处理第一个要抓的“原则”就是音箱第一次反射音区域的两侧墙面,亦即一定要对这两侧墙面进行“吸音”处理。做过“吸音”处理的听音室,音场定位都非常阔大精准,乐器的结像力与浮凸感好似触手可及一样,中高频与高频过分明亮尖刺的声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软化处理。
我有一个感触:只要把音箱第一次反射音区域的两侧墙面处理好了,即:两侧墙面的材质一定要一致、形状要对称、并做吸音处理,那么,这个听音室基本上就算做好了一大半了,用来听音响音乐基本上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
![]()
我是在两侧墙面各做上了四块800宽×2000高×100深(mm)的一个木槽,里面填满了“矿物绵”(一种类似于玻璃纤维性质的保温材料,但它要比玻璃纤维环保),然后再用地毯把它给包严实并镶嵌到墙面上。其实,如果从环保和健康这个角度来考虑,也可以用一些高密度的海绵来代替矿物棉做吸音材料,也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图1、图2所示。
我个人的体验是:假如两侧墙面没有做“吸音”处理,而只是用“扩散”或“反射”来处理的话,声音虽然很“活生和飘逸”,但显得不够“沉稳和温暖”。做了“吸音”处理以后,明显会觉得声音要成熟和从容的多;与真实乐器的音色似乎要更接近一些。
二、第二个要抓的“原则”就是“扩散”。关于“扩散”的使用,我除了在天花板使用过以外,还同时在两侧墙面、音箱后墙面、聆听位置的后墙面上等都使用过。可以讲,在听音室的墙面上使用的“扩散”材料越多,就越能感觉到CD唱片中其录音场所空间感的规模与阔大,延伸自然又松融飘逸的高频表现,音乐中的细节表现也能得以大大增加,平时很难觉查到的一些微弱动态变化现在也仿佛是历历在目一样。如果纯粹是从听音室的设计处理来考虑的话,“扩散”材料的使用肯定是越多越好,对声音的改善和提高只会有正面的效果。
但如果是在自家的客厅或起居室中使用,因为在“有限” 的空间里还要考虑到与生活有关的一些用途和安排,所以,最后我只选择了在整个天花板上全部使用“扩散”处理。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的除了在天花板上以外,其它的任何墙面上没有再使用“扩散”材料的设计方案。通过实践,效果非常好。自此以后,也基本上确定了我对“家用听音室”设计处理的一个基本框架格调。
我的天花板采用的是“二次余数扩散板”的形式。根据它的理论公式计算,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低,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宽和越深;相反,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高,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窄和越浅。根据二次余数扩散板的设计原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扩散”主要是针对中频以上,尤其是对中高频及高频的“扩散”效果最好,基于此,我设计的中心扩散频率为2000Hz,6个格子一组的扩散板形式。根据理论计算,中心频率为2000 Hz的二次余数扩散板,它的扩散频率范围可达:1000 Hz ~10000 Hz。算是非常宽阔的扩散频率范围了,这也是二次余数扩散板为什么会受到发烧友与专业人士如此喜爱的原因所在。如图3所示。
![]()
我对“扩散”材料的使用经验与理解是:尽可能多使用,或整个墙面都使用,这样的效果才会最好。或者说,只有这样去使用,才能达到“扩散”的作用与效果。千万不要为了图便宜或图省事,而只是星星点点的用上了那么十块、八块的,不能说它没有作用,而是这样的作用太小、或太不明显了。相反,或许为此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扩散板”的作用哪里有音响杂志上所说的那么“灵”呢!都是在误人子弟!其实,这都是对“扩散板”的理论认识不足,没有用足、用到位的结果罢了。
三、第三个要抓的“原则”就是对中低频及低频驻波进行“吸收”。由于一般家庭居室的单间面积都不会太大,基本上都是在25平方米以下,所以,这样的房间用做听音室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高频比较明亮尖刺;低频“嗡嗡”声响个不停。这说明在高频段与低频段都存在着明显的“驻波”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了,“扩散”与“吸音”都是用来解决高频段驻波问题的有效方法。那么中低频段的驻波问题怎样来解决呢?我则是采用一些“木箱体”来对其进行“吸收”的,即靠着木箱体(板)与放在里面的一些杂物的振动来衰减中低频驻波的能量,把声能通过振动转化为机械能,尽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中低频驻波的影响。
如图4所示,上面的CD唱片柜以及下面没有开门的两个柜子等,都是用来“吸收”中低频驻波的。
![]()
如图5所示,左侧通往餐厅的玻璃门,与右侧通往卧室的木门等,都可以用来“吸收”中低频驻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