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流行音乐情况想到的
[收藏]
由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流行音乐情况想到的
这几天一直就在整理1949年以后,我们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情况。当然,我是文盲,因为很多的书很多的专著都是来讲这些东西的。而我却几乎没有看过。
不过我也不是很死心眼的文盲。因为我整理这些东西只是想作为一堂课的内容来讲。因此,不仅要求知识点全面,更重要的是抓重点。大家都知道,明明是很好玩的音乐课,在中学的时候,有的老师却上的非常生硬,非常枯燥。比如讲到《黄河大合唱》,老师们就会说:同学们,黄河大合唱的这8各部分一定要记在笔记本上!考试的时候一定会考到!~~~
我就是深受其害。因此,现在轮到我教了,而且是选修课性质的,自由度很大。虽然谈不上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但是相对而言,我可以自由的选取我要教的重点以及我授课的方式。
既然是讲到了现当代的流行音乐,那么,我觉得这应该是高潮部分,应该是最能带动学生情绪的一堂课。因此,从寻找资料上我就得更仔细一点。大学里没有与流行音乐的课程,没有笔记,就更不用说教材了。于是我就在网上搜资料。
在网上搜资料的好处就是,历史终究是历史,一些客观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终于。搜了一大堆的东西。其中我就发现:金兆均的《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写得很不错。而且非常全面,非常系统。可以全文拿来作为这一堂课的讲义。
正当我高兴的时候,我又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我是有什么说什么。而且我也是仅对于一份教义来说的。还有:我非常喜欢金老师的这篇文章。
原文地址:http://www.ecmcn.com/funonews.asp?id=571
首先:作为讲义,明显的有点长。复制到word后,字体全设5号共13页之多。多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有很多时候“多”也代表着“滥”。也就是说有很多的东西仍然是多余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开头部分明显繁冗。讲的很多,很细致。当然作为讲义来用的话就更不合适了。和前几讲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便是它不合理的地方。当然,如果是作为专题来讲的话,就很有必要这样了。一个专题的来龙去脉很关键。
第二:金先生的文章中,有一个很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对于当代流行音乐的过于潦草介绍。就像是介绍一个人时只介绍了姓名性别年龄,而他的爱好性格特长等都一概没有说明。尤其是内地的校园民谣部分,高晓松啊老狼啊,都是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流行音乐之所以会确认为青少年是主体,就是他们的最伟大的功绩了!以前的15首抒情歌曲谁都可以唱,而且出青少年外可享受的人群很广泛。校园民谣就不一样了,老太太演唱《同桌的你》的情况是少之又少吧。因此我觉得,校园民谣这一笔应该画得很重才对。
第三:讲到校园民谣就不得不提到罗大佑。现在“民间”把罗大佑尊为音乐界教父,提到他就像是提到某位神仙。的确,他的歌的影响力可是好几代人都是听着他的歌长大的。他个人的作用和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在金先生的文章里却几乎没有提起。我觉得这也是很不合理的地方。
第四:“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金老师提到了港台大量音带流入大陆的现象,但是他似乎只讲了这个现象。到底是为什么,怎么进来的,却回答的不是很全面。很明显,90年代初的时候,“四大天王”的确是不可抹煞的一股强劲的流行力量。他们的到来使得内地音乐有一种风暴式的洗礼,尤其是内地的观众,更是掀起前所未有的听港台流行歌曲的高潮。
第五:讲到四大天王,就不得不讲港台的流行音乐。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正是港台流行音乐最为火爆的时期,张国荣啊梅艳芳啊张雨生啊伍思凯啊李宗盛啊等等等等,都是很重的很深的烙印!
不过大家其实阅读后发现,其实金老师写的就是内地的流行音乐概况,但是,我个人仍然觉得,内地的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有港台的流行音乐作底板。甚至在理念上都不断影响着内地的音乐人。
如果讲内地流行音乐的概况的话,对于其影响者: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要好好的书写一番,毕竟因果关系不能省略啊。
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对不对。反正这也是我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当然,要是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的话,照本宣科是绝对要不得的。学生们会骂死你。
至于如何施教,就像在reverb里设置的一系列数字一样。既是技术性的东西,又是个人主观上的东西。
如有兴趣,请听下回分解!
还是那句话: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很不成熟。我在这里抛一砖,望众位老师们能够将玉亮出,小辈在此将感激万分!
[
本帖最后由 喳喳干脆面 于 08-8-5 01:0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