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吉它队(1985)
导 演:常彦
编 剧:常彦 吴增炎
主 演:梁青 许丽娟 马军 杭晨
音乐:范伟强
上 映:1985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主要内容介绍:
“在外国、港台歌曲风靡之时,自称马路吉他队的徐晓光、赵正刚等几位小有名气的青工业余吉他弹唱手,曾为自己学外国及港台歌星学得像而感到自豪。但他们渐渐地认识到,这所谓的像,不过是"一张划破了纹路的旧唱片"。于是他们决心要创作和演唱自己的歌,和外国的、港台的歌曲打擂台。经过努力,他们以崭新的姿态、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歌曲,赢得了听众和She会舆论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对手的认同,从而结识了新的朋友。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高海鸥深受感动,便成为马路吉他队的知心朋友和有力支持者。徐晓光是父亲是个京戏迷,他对吉他极为反感。二儿子徐晓亮进了"少教所",他也归咎于是学吉他的结果。所以他断然不许大儿子徐晓光和正在上中学的小女儿珊珊学吉他。但晓光兄妹偷偷地学,并成了出色的弹唱手。徐父终于发现了女儿在偷弹吉他,盛怒之下把吉他摔在了地上。马路吉他队决心按照自己的目标奋斗,他们闯进了被海外歌曲统治的音乐茶座。有些醉生梦死的暴发户企图用钱收买罗兰兰给他们弹靡靡之音,遭到吉他手们严正的斥责和嘲弄。吉他手们即兴编唱的《劝君莫做这样的人》令四座耳一新。"篮房子"咖啡店的年轻女老板黄东妮,也是一个吉他弹唱手。她认为"人不能只为钱活着,要有点爱好,有点追求"。她与马路吉他队的歌手们以琴会友,大家欢聚一堂,用欢乐健康的歌声唱出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吉他大奖赛中,徐珊珊以优美的歌声打动了父亲。徐晓亮因在少教所里表现好,而被特准参加了大奖赛,他向挽救他的She会及亲爱的父母唱出了肺腑之歌《忏悔》,使父亲的心颤抖了,他眼里饱含泪花,双手摸着被他摔坏的吉他。徐晓光与他的朋友在音乐厅,在草坪,在公园,在街头,以亢奋的歌声高唱他们心灵之歌;《有你,有他,也有我》”
这电影很让人感触,一些画面截图说明一下。
开头是吉他青年在公园的弹唱“我们火热的青春有着火一样的节奏, 我愿意与你携手同行。”
原来是两群年轻人的赛歌比拼,另外一群小伙起来唱了首英文歌(其实挺好听的,典型的美国民谣。公园弹唱比赛,现在好像没有这么纯粹的人群了吧)
![]()
散场后,是关于原创歌曲的讨论。
![]()
他们说当时“男学刘文正,女学邓丽君”,顺带提到美国的保罗西蒙,约翰丹佛,肯尼罗杰斯(电影上映于1985年,汗~)。认为学的像又能怎样,不过是
"一张划破了纹路的旧唱片"。接着认为现在的流行病是跟着国外的跑,没有自己的特色(说是要有中国特色)。后面公车上的讨论才叫厉害。
![]()
“通俗歌曲并不等于庸俗歌曲,也得承认,有些事是让我们自己搞坏了。扭扭捏捏,假声假气,连吐字也故意用上个香港腔”
下面一副图在商场,什么东西在当时这么抢手,这么多人争着买?
竟然是磁带。
细看
店门口还有倒卖磁带的,贩子说国外原装的,难道是打口带?很强大。
![]()
最后是吉他大赛
![]()
结尾的画面是万人弹吉它高歌,有点渲染过头了
评价:这部电影从故事情节上看,的确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1980年代中期的文化Si潮。而且它没有出现像1980年代早期那样一味否定当时的流行歌曲,而是提出要有原创才能更吸引人。这也符合当时上头的和Xie与走中国特色道路的要求。
而电影的情节安排显然也很紧凑,从旁穿插了许多条线索,最后到吉他大赛那集中煽情了一大把。 演员的表演也很自然,真不愧出品于1980年代中期的电影。
感触:说真的,我没见过在公园里比赛弹琴的,只见过在路边弹琴的;我没见过倒卖磁带的,只见过在路边卖打口的;没见过争着抢着买磁带,只见过疯狂从网上各处搜歌下载的;没见过城市的吉他大赛,只见过各种电视选秀;没见过原创歌曲这么受欢迎的,只见过K歌K到各种舞台上的;没见过 人人会弹琴人人会唱歌,只见过人人奔波于街头耳塞着mp3;
1985年,我家还住在平房,我妈那时一定经常带着我在门口晒太阳,一晃2008年,我住在民房,每天夜里龟缩在冷被窝。而路边,现在哪有吉他队啊,Cheng管每天都查得很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