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影視配樂,跟以前比較起來,涉及的方面會更多,流行樂,甚至爵士樂,拉丁樂,
都是我們涉獵的範圍。各位以後如果入行工作,我們在做影視音樂和流行音樂,概念是相
同的,只不過你面對的一個是導演,一個是唱片製作人。可能導演的話更傾向於畫面感,
我們看到整個畫面,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都會在你腦海中呈現出不同的聲音,有別與唱片製作來自於企劃,或歌詞或歌手性格形象等因素來擬定音樂走向。
我建議各位看電影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把聲音關掉,然後你去想想,在這一段畫面,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聲響(包括音色,和絃色彩或節奏)。這是一種很好的職前練習,可以鍛煉對畫面的敏銳度。因為絕大部分的導演可能沒有音樂上的修為,他不會告訴你說這段畫面要什麼音樂形態,那段畫面要什麼樂器演奏。只能透過他們對畫面體會的形容,在你自己腦海裡“翻譯”成音樂或聲響。
以前我們聽音樂時候,腦海裡其實都已經有畫面會浮現出來。比如跟愛人牽手在海邊,我騎著腳踏車她坐在我前面等等……。可是,自從音樂有了MV文化之後,我每次聽歌,腦筋裡面都是MV畫面,MV文化最被人詬病的就是這一點,想像力的制約。所以,另一種練習與之前的練習正好是反向的,也就是。聽音樂來想像畫面,這個其實是影像工作者的必修功課,但我們也可以這麼樣的自我訓練,之後跟導演溝通起來會更為精確。
與流行樂的編曲者一樣,多元的涉獵各種音樂風格是絕對必須的。舉個例子,有個導演拍了個咖啡廣告,請你做配樂。他的鏡頭拉到了咖啡產地哥倫比亞,與此同時,你的腦海已經有音樂了嗎?如果是我可能最直覺想到的是安第斯山脈的印第安音樂,然後想到哥國的拉丁樂(Cumbia)。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每每都要回家急迫得開始惡補資訊,明顯表示自己對這個行業尚未做好準備。
音樂的这個課題與學問無遠弗屆,博大精深,我們都在無止境的探索與學習。共勉之!
转载自:
http://www.douban.com/note/2010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