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吧,作为编曲来讲,是不可能有人还用这类(包括同类)软件来制作的,通常都是用如:Sonar;Cubase;Logic;甚至是水果之类的软件,因为它们的钢琴窗中的音块已经十分形象的将音符的特性同时展示出来了,旧有的音符记谱方式真的已经在经受相当严峻的挑战了。
从我的工作来讲,我会接触大量编曲老师,他们编曲完成后都会找我制谱(主要是五线谱,个别出简谱的也只会是人声谱或个别民乐谱),但无论最终出什么谱,编曲老师给过来的文件,几乎是清一色的midi工程,这些工程就是我前边提到的midi软件制作出来的。
所以,作为一款以记谱为核心产品,外国已经有大名鼎鼎的Sib,虽然它不能直接出简谱,但是买个简谱插件(这个简谱插件好像也是国人做的)也能完美的解决,导出后也只是需要再调一下版面,个别连线的高低位置需要调一下,导出也是相当快的。
在前期的制作上,比如量化,我是在我非常熟习的环境Sonar中完成的,进入Sib之后,也就是调力度与表情。最后导出五线谱,或转简谱导出,都是相当快的。
最关键的是,在软件的使用上,业务量大的用户,百分百的都是大量的自定义热键操作,在这方面,无论是Sonar还是Sib,都是相当完美的,鼠标只是辅助。
由于我安装上你们的软件之后,无法正常使用(导入midi的操作跟你说的是一样的),但是导完后没有谱面出现,谱面是空的。我也没时间再去研究怎么正常的完成这第一步。所以很多功能也就更加无法尝试了。
但就你之前在帖子中的介绍来看,很多输入功能居然还需要用鼠标来完成,比如最常用的音符输入,音高好像是由鼠标滚轮来控制的?不知道我是不是看错了,如果真是这样,这是一个效率相当低,并且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完成的操作。因为滚轮的控制是相当不精确的,多滚一格,少滚一格,都会造成音高的变化,那效率就无法保证了。
在Sib中,只需要按着Ctrl+小键盘数字,就能输入音符,并且音高的八度区域基本上是跟着作曲思路来的,即我输入23134,中间那个1并不会是高八度的1,而是当前八度的1,但我在输入67165的时候,它又会很智能的是高八度的1……就算软件判断错误,也只需要Ctrl+上下键就能把八度调整好,然后继续输入音符,这个过程是相当快的,因为我在操作时,所按下的每一次热键都是相当精确的,习惯后都是条件反射式的操作,又快又准,还不费什么精力。
对于成熟的软件来讲,背后的程序多么难搞,用了多少心血来实现,早已经不再是核心重点了,重点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操作方式……等等。我打开软件一看,五花八门的按钮冲满了整个软件界面,似乎都是为了给鼠标点击用的,这个在设计方向上,好像不太讨好。
时代在变化,软件也必须跟上这种变化才能发展。
在过去,很难想像一个完全不识谱的人能出什么音乐作品,但因为midi软件的出现,大量对谱子非常不熟习的人一样能出作品,原因就是midi谱正在慢慢替代传统的五线谱与简谱,midi在音符的输入上的效率,是记谱软件无法相提并论的,专业制作人在记谱软件中输入音符时,表面上看,他们是在直接输入1234567,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大脑中,是经过了从声音反应成具体音符,具体节奏,再反应成软件操作,再反应成手上动作,最终完成输入,只是专业的制作人的这一系列反应很快,快到有时他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
但在midi软件中,是没有这一系列的反应与转化的,因为鼠标点上钢琴窗就有声音,就知道点对没有,鼠标左右拖动就能调节奏与时值,看习惯之后,都不用听,扫一眼就知道正确与否,这看起来好像与识谱的道理是一样的,但midi软件中的音符快,比纯谱面中的音符更直观。
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还是希望国产软件能做好,能走下去。但一定要注意到软件开发的核心方向,要说写midi的效率,记谱软件是无法与midi软件相比的。那么剩下的,也就是记谱的专业性与方便性了。在专业性与方便性上(特别是方便性)如果能超过同类产品,才有可能抢到客户量。
要明白是否在方便性上超过同类软件,我觉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深入的去了解同类软件的功能与操作思路。功能不只是要有(你有,别人也早就有了,那么客户为什么要改习惯来适应你的软件呢?),最关键的还是要方便,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