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种存在的性质~~~~空间也是一种存在的性质。
我不喜欢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观,是因为它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直觉。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描述一个物体的空间坐标就是长宽高三个方向的数据,我也可以看到、摸到一个物体的长宽高。
而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编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四维“时空”整体。
所谓的“时空弯曲”,弯曲的不是单纯的空间,而是这个“时间+空间”的四维结构。
所以这玩意就让人很难想象和理解~~~~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感官认知严重不符。
更要命的一点是——爱因斯坦用来描述宏观运动的“弯曲四维时空”与目前的基于牛顿三维空间的量子理论在“微观——宏观”的衔接上“语言不通”。之所以现在还没有一套标准的“大统一理论”就是因为从微观到宏观,数学语言衔接不起来——量子理论目前能够解释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但没法解释万有引力,而相对论能解释引力却又没法解释微观世界发生的事情。
其实要解决两者“语言不通”的问题,很简单,用“波动理论”重新解释相对论即可:
假设三维空间为内禀量子涨落相位信息的“晶格网络”,则宇宙万物都是晶格网络上的量子涨落波动。在此“万物皆波”的理论中,空间只有三维,时间只是“波动的周期计数”。在此框架下,宇宙空间虽是绝对参考系,但不论物质实体还是观测者,都是空间上的“波包”,在“波观测波”的视角下,其相对性与相对论等价。但波动理论可以让宇宙空间回归三维平直,可与量子理论直接衔接。
把“时间”从“四维结构”中摘出来而还原为“波动周期”,让“三维空间”回归它原本的、符合人们日常认知的描述。
我这套理论搞到现在已经迭代了好几个版本,早已不是主贴里描述的那个样子了,不过“万物皆波”的基本思路没有变。目前已经可以用波动数学理论把那些典型的“相对论效应”重新以“三维空间+相位波动”的语言“翻译”出来。你要是有兴趣的话我可以挑几个比较典型的粘贴推导计算过程给你看~~~~
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要从无量纲的纯粹几何数学运算通过某个量纲的“锚点”过渡到有量纲的实验数据来与主流科学理论严密对接起来~~~~~~不过最近编曲录音工作开始忙起来了,这个理论研究的进度恐怕得缓一缓了。
本帖最后由 南宫浩 于 25-11-15 09:43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