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avis的“客观音质概念“虽然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理论太理论了,多少有点“钻到节骨眼里”的感觉。这个理论即使被大家都认可了,也不会改变市场上话筒的格局。因为作为任何一个合格的录音棚,都会备有多支话筒,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有些话筒有音染也好,缺陷也好,这些东西你说它是缺点别人可以说它是特质。如果某支指标低的话筒就合适某个人或某乐器,那就用阿!你只需要和你的客户说”这支mic从客观数据上说不是最高的,可是它确实合适这次的录音”。完全ok啊!总不见得录音棚变成只要一支”无音染,中型且客观“的话筒,然后所有的录音都用它,最后全用后期调整。我想这应该也不是avis认可的方式。而且,关于音染,噪声指标等说法,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听众已经每天都在听有音染的音乐啊,任何的mix都可以说是某种“音染”啊,我们是需要音染的,需要声音的特色的,需要他某种“低劣”性的,需要那些噪声(虽然你不会察觉它)。这就好比我们就是要看调过色的电影了,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大家都认识到“真实色彩的原片素材档才是最高指标,最真实,最有信噪比,最客观优秀的“。似乎有多此一举的感觉。 所以总体的感觉就是一个有道理可是没有实践可以支撑的纯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