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黑毛 at 2005-7-27 13:45
楼上所说的问题,我很愿意讨论一下。
你觉得那么老的主要原因是在什么地方呢?比如:节奏?音色?织体?或者别的什么!
旋律吗,歌是印青写的,就是给传统老百姓听的,旋律我非常喜欢。
请Soul 谈一谈!
首先,我并不否定这整首歌,如果说这个上上下下都要重新来弄一遍,那就没有再说的必要了.
在20多秒旋律一上场时,那旋律本身就很老气,弦乐的音色也很老(电视剧里演到伤心处,经常用这种类型).

由于有这样的旋律和音色存在,整个作品听起来想要不老气,那就很难了.
紧接着上节奏,这段节奏用好听一点的说,好象是初学者制作的.有气无力的让人昏昏欲睡.
在国内可能还能蒙几个人,拿到国外去给任何一个三流音乐人听,都会被狠批.
在高潮处,节奏有过两次加强,不过听上去对于整个气氛的烘托丝毫没有一点作用.
更没有上进心的是,在转换鼓的时候,除了Tom鼓咚侗侗从高到低敲几下之外,再也想不到别
的了.不如不敲还好点.(如果不敲的话,可能还会动动脑筋做出别的新意)
在结尾处唱歌手到高处,竟然用人的和声来结束,和整首曲目的风格大相径庭(可能是为了和开头前后照应吧).那是一种国产电视剧主题曲的经典式结尾.简直...
总的从调子上来看这个曲子,就象走楼梯,从开始到结束是一步一步起来的,也就是说,越到后来调子越高,到末尾处来一个最高音.整个曲子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人声来体现的.而其他部分,如节奏,第二旋律,其他一概音色则完全没有任何的特点,毫无生气.中频很突出,高频减弱了很多.(大概是这样吧),听起来很闷(BASS舞曲一般是这种感觉),没有一种"空气流通"的那种草原里(或者天上)的感觉和气氛.
加上音色的原因,所以有些部分完全被淹没了.看上去,背景旋律只不过是为了让曲子"不单调"而存在的.所以不管怎么一步一步的往天上走,不管高潮怎么来,在拌奏中没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来.(有人会说,咱们老百姓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花梢.可是我觉得这样编曲的话有蒙人的嫌疑,对不住老百姓,让老百姓们都止步于某个时代.反正不是现代)
我觉得一首音乐,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应该有一个指标,就是里面添加的任何一种音色都是为了增强整首曲子的感染力.这个音色出现在这里,是有绝对的目的的,它一出现就会让人砰然心动;或者有它没有是很有区别的,这样这个音色才算合格.哪怕单听这一个音色也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也就是说没有滥竽充数的音色存在.如果加了一个音色,或者一个鼓点进来,没起到一点作用,要它,只是多一个音色,不要它只是少一个音色.那还不如不加.但是不加又不行,总不能光是个人在唱吧,可是实在又想不到别的东西.所以就勉勉强强的加一些平平淡淡中中庸庸的音色进来.后来曲子完成了,听上去自然平平淡淡,感染力弱得不行.
也可能是害怕换了一个较有新意的东西大家不能接受,CD卖不出去.
所以这个曲子除了韩红在唱之外,其他就勉勉强强,毫无特色了.
说了缺点,说点意见.
节奏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很"轻柔",但在第一个高潮出现之后就应该"笔锋一转",让人觉得有所加强.
音色,很多早就该下岗了(或者也要经过处理).制作人当然希望这首歌听起来比一般的流行音乐多一点空间感(因为它是"world music"),由于编曲的问题,这个目的显然没能实现.
这首歌前面的部分和最后的部分,个人认为完全是"杂七杂八",在开头还不如来一段人声更好些,比如藏族儿女的一段对白?在中间或者高潮部分也可以用藏语在背景吆喝几句,这样就有特色多了.(当然这样的话,可能会导致重新编曲,自然风格会大不一样)
还有最后一个不相关的问题,韩红竟然有明显唱"破"音色地方...
[
Last edited by Soul on 2005-7-28 at 1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