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严格意思上来说应该指的是有一定音乐修养的人,把自己内心的音乐通过作曲技术(如和声\复调\配器法)写成一定规模一定结构的音乐作品.一般来说作曲家的子作品是旋律与和声伴奏都有的.比如古典作曲家作曲时大多是旋律和声伴奏一起写出来的,是一个有机体,因为他们的音乐修养决定了他们有能力把一个作品完整的表现出来.
而写歌其实是一种简单意思的作曲(顶多只标上简单的和弦,没有完整的伴奏),是一种简单的作曲行为,或者说是作曲过程的前半部分,因为他不能完整的表现出音乐的全部。
不过写歌往往需要的是天赋和灵感.有些天赋好灵感好的人甚至不需要学习太多深奥的音乐理论也一样能写出非常好的旋律,也许配器他可能一点都不懂。
旋律这东西更多靠天赋和感觉,并不是学了深奥音乐理论以后就能写出好的旋律的.当然学了音乐理论以后会帮助一个人在写作旋律的时候美化旋律,使旋律写作从无意识状态进入到自觉主动状态,这对于写旋律是一个帮助.
而编曲就是传统音乐领域的配器过程.总的来说编曲/配器更多的需要的是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是作曲过程的后半部分.这和写作旋律就完全不同了.
古典音乐家在作曲的时候往往先写出作品的主旋律与和声(既钢琴缩谱),然后他们会在花很多时间把这个简单的和声伴奏通过配器法知识写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既总谱形式。他们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旋律发展成一个交响曲,这个需要的是工夫和技巧.
在古典音乐时期,旋律写作和配器过程往往都是一个人来实现的.但是到了现在的流行音乐时代,音乐也开始向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了,一首歌的完成往往由几个不同的人来完成,有旋律天赋的人负责写旋律,然后交给编曲牛的人来编配,然后再交给混音牛的人混音,在交给唱歌牛的人来演唱.这样的效率被证明是最高的.因为现实中只有极其少的人(相当与古代的音乐家)能同时拥有高超的旋律天赋和非凡的编曲技巧.而只拥有其中一种能力的人则相对比较多.
当然古典音乐时期也有纯粹为别人的旋律编曲的人,比如李斯特就常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旋律 为基础编配了很多高超的钢琴曲 。拉威尔也曾经把别人的 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编成了大型管弦乐曲。还有很多古典音乐家的名作中的旋律其实是来自于民歌的 ,比如老柴的《如歌的行板》的主旋律就取自民歌,这些例子其实就是古代版的写歌和编曲分开的 例子。
另外写歌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旋律天赋,而这种天赋是相当难得的,更多的 是一种先天的东西;而编曲更多需要的是技术和学习,是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提高的东西。比如贝多芬的音乐技巧(比如配器法,写作大型曲式的 能力)要比舒伯特强很多,但是舒伯特却有着比贝多芬强很多的 旋律天赋,这种天赋是贝多芬通过后天学习所不可能达到的。他们各自的能力和特点决定了贝多芬的音乐大多是一种基于结构型+动力化的大型的音乐,而舒伯特的音乐大多是基于旋律+即兴型+情绪化的小型的音乐。
另外很多“国家X级作曲”,都只能写歌,不能写多声部,这个问题是中国的特有官僚制度和音乐发展水准决定的,没办法的事,,,不过这些“国家X级作曲”是出不了国门的 ,只有像谭盾那样真正作曲而且很牛的人才能得到国际音乐届的认可的。
最后希望大家做编曲的不要总是鄙视只会写旋律的人,真正好的旋律往往出自灵感和天意(妙手偶得之),并不是编曲牛就一定能写出很牛旋律来的;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是个美人胚子,而你却不是,你后天吃多少补品也超不过人家。但是也不要枉自菲薄,真正的配器大师也是需要灵感和创新的,就像优秀的天才的服装设计师或者化妆师,能把身材容貌一般的人打扮出特别的味道来。但是这个难度要比把她身材直接改变要简单很多,因为你毕竟不是上帝。
好的旋律————灵感+天意+旋律天赋 ----具有不可控性
好的编曲————技巧+经验+编曲天赋-----具有可控性(band in a box的出现就是明证)
[ 本帖最后由 小崔 于 2006-6-4 05:4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