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人版音频教程之二——录音(一)
昨天说了一大堆,今天不知道讲什么了。干脆就叫“录音一”,想起来什么说什么吧,大家别见怪哈:)
我说过,录音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听到。听到的东西越多,范围越广,录音就越成功。怎么做到这一点呢?答案是:多学多问啊!(那边立刻飞来一U87,大头梦吼到:“靠,我从汉堡搬马扎过来,你就讲了这么一句啊!!mixdream不给了!!”)贴好膏药之后我继续说,录音是一项其实挺复杂的工作,但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录音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大的信号和尽可能干净的声音。
“真实”这个词在录音里面其实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当然用三块钱的桌面麦克风录到的声音肯定不如NT2来得真实,但是用U87和U89录到的声音哪个更“真实”?这就不太好说了。事实上,“完全没有声染色”的设备是没有的,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是由声音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第一节说过,声音是低速、大波长的能量波。波长长,决定了波极容易发生衍射和干涉,而纯波动则注定了声音的传播会受到介质本身的影响。这和光波不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就能传播,而且光的波长极短,不那么容易发生衍射。拿一块铁板,会挡住光,但是不会挡住声音,因为声音发生了衍射,绕了过去。不仅如此,声音会受到传播介质的影响,空气的湿度、温度,都会造成声音的不同。因此,即使用完全一样的设备、完全一样的环境,也不大可能两次录到完全同样的声音,而你也无法定义哪一个更“真实”。这其实也是录音工作的乐趣所在:你每一次的工作都是新的,都会和以前的不同。
“干净”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对概念。一般来说,数字设备录到的声音是最干净的,但是有人不喜欢它的味道,因为太冷太干净了,他们希望更“模拟”一点,所以要在模拟设备上再过一遍。而过模拟设备,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本底噪声,实际上信号就不“干净”了。那么我们这里重新定义一下“干净”这个概念,“干净”指的是我们不需要的声音尽量的少。而模拟设备加上去的本底噪声使得声音更有“味道”,那么这个本底噪声就是我们需要的声音,因此这个声音还是干净的。有人可能要晕了,嗬嗬,实际上,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很多情况下都是基于这种方法的。
好了,书归正传。怎么才能让信号够大呢?旁边那位看官说了,你把声音拧大不就完了!也对,但也不尽然。要知道,任何声学设备——麦克风、话放、调音台、录音系统等等——对声音的容纳都是有限度的,也就是最大声压级或最高输入输出电平。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有声音被损失掉,也就是传说中的“削顶失真”。这就像用一根粗管子往一根细管子里倒水,会有部分水流到外面去。于是,录音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这样诞生了:要让电平尽量的接近顶点,也就是电平表上的0dB,但是又不能超过去。有些设备电平表在0dB以上还有刻度,那是预留的headroom,也不要超过0。超速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根据新交法至少要罚款200元。
录音电平的这个要求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提高信号/噪声比。因为无论音量开多大,设备的本底噪声一般是不动的,只有录到的信号电平会变大,这样,你就有了一个抑制本底噪声的办法,就是让信号电平尽量的比本底噪声大,这样由于掩蔽效应的存在,以及后期的降噪技术,你就可以有效的抑制噪声,得到干净的信号。设想一下,假如你录到的信号声音太小,和本底噪声差不多大,那么后期你把这个音量推大的时候就连噪声也推上去了,这会使你的混音肮脏不堪,而且很难消除。事实上,我以前就干过这样的事情-_-b关于电平的调校,kinghand曾经在他的教程中有专门的说明,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也是跟他学的,呵呵
让声音更干净,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整理好声音信号的通路。前面说了,完全没有声染色的设备是没有的,因此声音每过一级,就会受到一级染色。有的染色会增加声音的“味道”,让声音更好听,比如SSL;而有的染色则只是给声音加上了噪声,甚至失真,比如廉价的调音台。于是,你就需要仔细的调整你的录音系统各个环节了,尽量省去会把声音弄脏的设备,加上对改善音色有帮助的设备。例如,把话筒接在话放上而不是用百灵达调音台上的话放,然后把话放直接接进电脑声卡,绕过调音台这个环节,在以pro tools为核心的数字录音棚中,大家也是这么做的,除非有SSL或者N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