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17-6-21 17:39 编辑
满足了一些心里需求,还是挺好的···可怜了那个“瞎蒙”的朋友,我差点跟他站一起了,结果发现楼主答案公布···

···常说少数服从多数,很多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是也有猴子吃西瓜的故事存在【没看过这故事的找百度】···西瓜到底是吃皮还是吃瓤···呵呵···故事里多数猴子都在啃皮····
我还想续问一句,手里既有硬件也有软件,并且常用到的人,猜16好的里面有几个人?专业从事录音、混音的又有多少人?手里有3、5件万元之上的设备的有多少人?···现实体验很重要,知道声音理应该要什么很重要!···请别忽视这点,这决定着你以什么声音标准为好声音,如果标准不在,评判就没有意义了····
1998年起的曾经,我也非常相信软件很快可以匹敌硬的,直到我入手TC3000\莱斯康 PCM91这俩如今已被淘汰的硬件混响,之后我发现硬、软在我的听感上最大的区别是:硬件混响不会模糊声音主体,软件混响一般更难将主体自身与混响剥离,也就是糊,糟糕的是我们认为那是柔润、柔顺···糊成一锅粥,柔软,无骨不立,顺滑,无棱无型···朦胧美···甚至认为这就是模拟的味道···口感的确很和-Xie···哈哈···
如果不信,你们试着用不同的混响,对比着混一首多轨的作品吧,···单轨猜错的可能几率会更大些,有参照会体会明显···在正确运用混响的情形下,诸多音轨混合更明显···这是过往大师更愿意用硬件的理由,而不是装逼,很多大师的逼格已经到顶了···不需要再装的!···至于今天的快餐音乐要求和器材开发趋势,软件确实也会被更广泛运用,软件发展的速度也非常之快···这是我不否认的事实,但显然目前它还没有灭了硬件的能力,至少在音质上····
另外,我说说心里因素,心理暗示,如果说喜欢硬件的人,有希望硬件更好的心理提示,那么更多没有硬件的朋友,何尝就没有想天下都是免费的软件并全面干掉硬件的心理暗示?···既然这样,拿这个说事儿又有多大意义···?
再补充一点,就是如果你的设备听什么都一个样的话,该考虑设备稍稍换几件有质感的东西了···否则,你会坐在原地一直看硬件的笑话,当然也有人会看到你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