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关于avis老师的事件,大家都消消气,降降火,我随便聊几句(勿喷)

( 148 )
 
[收藏]
-  第 4 页  -

1454
#46 15-2-7 04:05
CD兄丫 喝罐加多寶下下火
懂的人就會明白一見而笑
不懂的 你較勁也費力
在他眼中否定的都變成小朋友了
观众反应
:晕,还植入广告。

182
#47 15-2-7 04:19
坐等AV【此处省略2个英文单词】打造千元神器话筒 到时候一定会买一个拿来录歌 表示对国产AV产品的支持【此处省略2个英文单词】;

[ 本帖最后由 守着孤城 于 15-2-7 04:20 编辑 ]

4633
#48 15-2-7 04:30
我只能说几点:

1、所有的知名音频厂牌都有着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其工作

2、他们这些人所懂的内容,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写一本书,但是他们没有……

3、“万恶”的资本主义价值价格体系,是极度客观且合理的

4、最终靠市场买单存活下来的厂牌和产品,都是有其必然的,不是靠文字和所谓的市场运作来支撑其发展的

5、学者精神向来被推崇,但仅限于学者精神,而不是单纯的唯心或唯物主义……

6、AVIS所写的文字有意义……纠结其意义本身的对与错就比较没有意义了……
观众反应

2215
#49 15-2-7 07:04
好吧

3261
#50 15-2-7 09:06

回复 CD3 在 #6 的 pid=4391669 的贴子

(以下回复与是否果粉无关)
而且作为一个爱唱歌习惯较真的多年果粉,从未对苹果跪舔膜拜,却清楚,同期的 Windows 相对 Mac 运行不少同期版本的软件混音回放有明显延迟。
当然,加载多少个插件的能力未曾尝试,因为还没有用插件的需要,连个人翻唱录音也不习惯用“美化”音效插件及 EQ 过度处理。
BTW,不少文章内容似乎相对不够全面严谨,音频处理应该也非简单加载越多插件就是最佳吧(截图中以 OS X 10.6 为测试,10.6 是否加载哪些类型的 20 个音频插件确实不能工作了呢?与时并进的 10.10 系统又是何表现呢?)…


事实上,首先,软件及主要处理工序层面,无论 OS 还是 iOS 都是 Unix 核心(不完全一致),Core Animation(基本是运算处理界面及动画渲染各方面)及 Core Audio(音频核心,有些声卡可直接驱动,个别特殊功能设置需安装各自声卡本身提供的驱动)的性能及效能相对 PC+Win 而言都还(明显)不错;
其次,对于系统层面,软硬件都做了相对良好配搭的 Mac/包括一些 PC 品牌整合开发出的整机系列(不排除个别主要硬件供应商导致的硬件门故障),整体运行状态相对大致类同硬件 DIY 的机器通常都更稳定高效;
再次,对于音频设备层面,性能、效能、稳定等等各项整体表现,通常也是生产商只因应少数平台硬件进行开发易于确保最佳表现(开发过程及发布前都无需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兼顾繁多的硬件设备做实际运行测试,假如我开发产品,对象是几台 Mac 和 几十台 PC,又假定将来发售产品两个平台盈利一致,就算我愿意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所有 Mac 和 PC 做过使用测试,肯定保证不了几十台 PC 的某些项做得不到位,而且那几十台 PC 未必就是市面上所有人都买到和它们完全一样的硬件)
补充:相关测试及数据提供,较真的个人习惯会考虑选用尽量相近的硬件配置,并且也会罗列出它们的主要参数,比如两个测试硬件配置的 内存大小及频率/同型号的 CPU/硬盘大小及连接类型(SATA 1/2/3 或其他,如果是 SSD 无需拆换同品牌型号至少也选择容量大小相近的两个平台机型,不同容量运行速度不同)。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liuyun 于 15-2-7 10:43 编辑 ]

3261
#51 15-2-7 09:11

回复 CD3 在 #6 的 pid=4391669 的贴子

倒是蛮希望有谁还在运行 OS X 10.6 系统(最好是那测评时代同期的 Mac),又需要用到大量插件的朋友,试试加载尽量多的插件来核实下实际情形。

2575
#52 15-2-7 09:45
AV大哥的英文特别好,光这点就让我很佩服, 不是搞音乐的虽然大多内容都不懂,
观众反应
:过奖,一门语言而已。

6990
#53 15-2-7 10:10
呵呵 默默的看着就得了,其实我只看了半篇,因为我觉得都不值得我花时间去看!所以我更不会回帖去争论。

2329
#54 15-2-7 10:30

回复 CD3 在 #1 的 pid=4391652 的贴子

同意,大家都老了,沒時間在工作之餘寫教程了!

455
#55 15-2-7 11:03
作为一名只有几百块垃圾小麦的围观群众表示看到此等阵仗早已吓尿

366
#56 15-2-7 11:29

回复 CD3 在 #3 的 pid=4391657 的贴子

我更赞同编辑之前的红字

2329
#57 15-2-7 12:06
我同意今天會有這些事件,就像CD3兄所述是大多數老人都不太說技術了,想想當年論壇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大家花多少時間在論壇上,就是彼此互相激勵、交換經驗、教學相長。其人的帖一開始看到其實都還不錯,就是有一些描述的方式不太恰當,我個人認為這是每個人的表達或是個人思路背景不同,所產生的結果,其實也不太重要。

到了麥克風這一篇出現,我也忍不住跳出來回應,其實跟樓主一樣,對事情的客觀度以及主觀感覺的說法,非得要站在某個角度去回應,現在看下來事實證明,有點在浪費時間,因為有些人的思路就是不同,對不在一個頻率上且多說無益。

真正工作的人哪有那麼多時間天天在論壇寫東西,能在論壇發上幾句有用的回覆就已經彌足珍貴了!我們大家最常用的就是建議新人多多利用搜索

市場上證明一點,不懂錄音技術的人,肯定很難或做不了這個行當的技術,但是不懂音樂、不會音樂,肯定做不了音樂。(希望有人看得懂這句話的意思)
而今天許多不同類型音樂的錄音技術跨越,有很多都是來自於職業音樂人的技術創意、實驗所產生的成品,而成為錄音工業的典範,甚至成為技術的定位。
純搞技術的人,根本不知道音樂的創作要做什麼。

成天糾結在器材的優劣,是玩不出東西的,拿什麼去錄一個五音不全的歌手?拿什麼去錄一個會走音又沒和聲的合唱?拿什麼去錄連基本節奏都打的奚落的鼓手?買再好的鼓都沒用!還談何收音。另一個角度,有好的聲音、音樂要收錄,肯定是先用對的設備再追求好的設備,面對音源的第一道設備就是麥克風,壇裡這麼多老師,難道不會將本求利,以最低的成本來獲得最大的藝術效益嗎?試想以DSP模擬古董、高檔麥克風的數位工具,這個建模是用選用該經典麥克風的哪一批貨的哪一只麥克風來定義所得到的是「好」的標準參數?大家都知道,哪怕是配對的麥克風,都還有差異(單比麥克風本身就是問題,例如Neumann VS. MTG如何比?同出一源呢!),如何教收錄的聲音還原出某麥克風的聲音,最後說這是百分之百相同,這個觀點本身就有很多學理上的問題,數位dsp如何做到百分之百像經典、古董、高檔麥克風都是其次,關鍵是做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有人沒想懂還認為是未來的趨勢,更何況這些開發是商業目的。

其次是CD3兄提到真空管的例子,年輕一代的人都迷戀真空管(如我就是年輕一代),但又不確真知真空管(膽)為何物才是問題,姑且不論CD3兄所舉的無法復刻真空管的例子,單單同一個型號的真空管,撇開可替代型號的真空管不說,同一個型號的管子又可分為具備高頻響應特性的真空管、高信噪比的真空管、底失真度的真空管、大動態的真空管等等,個有特性不一而足,哪怕不提能否復刻古典膽,單單論壇裡大家是被上使用的真空管,就那幾個固定型號,大家都未必能玩出真正的真空管味道,更何況,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生產的真空管,跟現代生產的真空管,哪怕是同一個生產線,也因為氣候、空氣、環境的不同,聲音也大大的不同。這如何在錄音後用DSP來解決,至少目前沒有。而模擬真正迷人之處就在此!聲音本身就是模擬的,如果連模擬都掌握不好,談何數字!更何況,數字的最終目的是僅可能的去更像模擬,確證明永遠都不能替代模擬的聲音。(話說,數位之間也有不同的聲音...........不談了!)

這只是這裡爭論的例子,其他的故事能舉的例子太多了。

有人連背後的原因都沒想清楚,還爭的面紅耳赤,只看看幾個廣告說明、官方網站說明就來賣弄技術觀點(就像B&K與DPA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樣對大多數初學者來說,是很容易造成誤導的。
我僅懂皮毛,有不學之處還請樓主及各位老師包含並給予指導。

474
#58 15-2-7 12:24

回复 ADAM PAN 在 #31 的 pid=4391992 的贴子

苦心了…

[ 本帖最后由 superanalog 于 15-2-7 12:44 编辑 ]

53
#59 15-2-7 13:10
继续关注

1048
#60 15-2-7 13: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