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今天會有這些事件,就像CD3兄所述是大多數老人都不太說技術了,想想當年論壇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大家花多少時間在論壇上,就是彼此互相激勵、交換經驗、教學相長。其人的帖一開始看到其實都還不錯,就是有一些描述的方式不太恰當,我個人認為這是每個人的表達或是個人思路背景不同,所產生的結果,其實也不太重要。
到了麥克風這一篇出現,我也忍不住跳出來回應,其實跟樓主一樣,對事情的客觀度以及主觀感覺的說法,非得要站在某個角度去回應,現在看下來事實證明,有點在浪費時間,因為有些人的思路就是不同,對不在一個頻率上且多說無益。
真正工作的人哪有那麼多時間天天在論壇寫東西,能在論壇發上幾句有用的回覆就已經彌足珍貴了!我們大家最常用的就是建議新人多多利用搜索
市場上證明一點,不懂錄音技術的人,肯定很難或做不了這個行當的技術,但是不懂音樂、不會音樂,肯定做不了音樂。(希望有人看得懂這句話的意思)
而今天許多不同類型音樂的錄音技術跨越,有很多都是來自於職業音樂人的技術創意、實驗所產生的成品,而成為錄音工業的典範,甚至成為技術的定位。
純搞技術的人,根本不知道音樂的創作要做什麼。
成天糾結在器材的優劣,是玩不出東西的,拿什麼去錄一個五音不全的歌手?拿什麼去錄一個會走音又沒和聲的合唱?拿什麼去錄連基本節奏都打的奚落的鼓手?買再好的鼓都沒用!還談何收音。另一個角度,有好的聲音、音樂要收錄,肯定是先用對的設備再追求好的設備,面對音源的第一道設備就是麥克風,壇裡這麼多老師,難道不會將本求利,以最低的成本來獲得最大的藝術效益嗎?試想以DSP模擬古董、高檔麥克風的數位工具,這個建模是用選用該經典麥克風的哪一批貨的哪一只麥克風來定義所得到的是「好」的標準參數?大家都知道,哪怕是配對的麥克風,都還有差異
(單比麥克風本身就是問題,例如Neumann VS. MTG如何比?同出一源呢!),如何教收錄的聲音還原出某麥克風的聲音,最後說這是百分之百相同,這個觀點本身就有很多學理上的問題,數位dsp如何做到百分之百像經典、古董、高檔麥克風都是其次,關鍵是做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有人沒想懂還認為是未來的趨勢,更何況這些開發是商業目的。
其次是CD3兄提到真空管的例子,年輕一代的人都迷戀真空管(如我就是年輕一代
![]()
),但又不確真知真空管(膽)為何物才是問題,姑且不論CD3兄所舉的無法復刻真空管的例子,單單同一個型號的真空管,撇開可替代型號的真空管不說,同一個型號的管子又可分為具備高頻響應特性的真空管、高信噪比的真空管、底失真度的真空管、大動態的真空管等等,個有特性不一而足,哪怕不提能否復刻古典膽,單單論壇裡大家是被上使用的真空管,就那幾個固定型號,大家都未必能玩出真正的真空管味道,更何況,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生產的
真空管,跟現代生產的真空管,哪怕是同一個生產線,也因為氣候、空氣、環境的不同,聲音也大大的不同。這如何在錄音後用DSP來解決,至少目前沒有。而模擬真正迷人之處就在此!聲音本身就是模擬的,如果連模擬都掌握不好,談何數字!更何況,數字的最終目的是僅可能的去更像模擬,確證明永遠都不能替代模擬的聲音。(話說,數位之間也有不同的聲音...........不談了!)
這只是這裡爭論的例子,其他的故事能舉的例子太多了。
有人連背後的原因都沒想清楚,還爭的面紅耳赤,只看看幾個廣告說明、官方網站說明就來賣弄技術觀點
(就像B&K與DPA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樣對大多數初學者來說,是很容易造成誤導的。
我僅懂皮毛,有不學之處還請樓主及各位老師包含並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