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还有一个找到回复楼上的帖子~~~~~~
老实说,我不认为这篇文章是好文,个人认为这是一篇用文笔砌起的好文而已,作者连基本的音频知识都不懂,他虽然引用的技术文章的的原理是对的,但当作者本人推论出自己的观点时则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下面是我个人的观点,请讨论。
第一个错误,在于认为EAC可以在“数字层面上”无损抓轨的错误。
从技术上说,关于第一个音频数据是否可以完美复制的问题,我想对音频CD稍懂得点原理的朋友应该知道是没办法无损复制的,EAC也不例外,音频CD执行的是光碟红皮书标准,它不同于CDROM光碟的黄皮书标准,它是数字与模拟中间的产物,有着是不完善的纠错机制,看EAC的帮助文件也可得知,EAC作者在编写此软件也并非是为了“无损”复制音频文件为目的的,他只是不满于当时大部分抓轨软件只注重速度不注重品质的作法,所以他才编写这个在速度与品质间寻找一个平衡。而上文作者即偏偏将人家的本意“升华”了。就算上面原作者你不懂光碟红皮书规范是什么,那么既然你撰文大力“推举”EAC来抓轨,你至少也要知道EAC的安全模式抓轨的原理吧?但我却很怀疑他连这个也不懂,因为EAC安全模式抓轨的原理是“对指定曲目进行多次抓轨,若发现不致超过50%不一致则重抓,最后82次。”这说明了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两次抓轨就算不一样,但如果不一致的地方若小于50%,就不会重抓的,而且最要命的是,如果抓某张烂得要命的CD,就算不致的地方超过99%,只要重抓次数超过82次,也不重抓了”。所以那还何谈得出在“数字上无损”的结论呢?而且最可笑的是,原作者一方面引经据典来阐述音频CD红皮书不完善的纠错机制是导致音频CD无法象普通电脑数据那样进行无损复制的根本原因,但另一方面却完全忘记了EAC只是从属于并为这种不完善机制下服务的一个产物,挺多只能在原有机制下发挥出最大的优势而已,是无法从根本上超越这种机制了,所以作者推崇EAC能在“数字层面”上无损抓轨无异于无意中自我肯定了音频CD红皮书所规定的纠错机制是完善的。试验证明,如果刻录机和CD碟本身没有多大瘕疵的话,就算用暴发模式多光驱多次抓轨得出的WAV和“安全模式”下抓也是一样的。那是因为音频CD虽然纠错机制不完善,但并不是完全没有的缘故。EAC的安全模式无可否认是值得推荐,但也绝不能神化。
第二个关于那个所谓的“悖论”,我认为也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时基误差”就是复制出来的CD“时间与资料对不上号”,产生原因上文原作者虽然照搬技术文章,但也说得很清楚了,我就不重复了,不过仍要特别“表扬”该作者一下的是,他用一个很好的归纳来很直观地说明了“时基误差”的表现,那就是“波型的扭曲”了,但我也很怀疑他到底明不明白理不理解他所引用技术文章的这个“波型的扭曲”是什么意思,因为如果他理解的话我想是绝不会轻言那个“悖论”的。因为“波型扭曲”其实是从音乐文件WAV频谱波型文件分布表现上很直观地观察jitter的一种方法,大家用nero的wave edit等编辑器打开一个WAV就会看得出来,一个WAV文件是由X和Y轴组成的,其中X轴代表的时间,Y轴代表的是采样,夹在XY两轴间的波型就是音乐本身了,每个波型的每点波峰都有固定的时间与之相对应,用“听觉”上解释就是一首曲子的每点旋律都有一个时间与之对应。通俗的解释完了,言归正传到技术上的了,一个没有jitter的CD和一个有jitter的CD,虽然其音乐信息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用FC命令进行比较0,1数位上没有任何差异,但是用频谱的方法观其WAV的时候,则不大一样,表现在如果没有jitter的CD其WAV某个波峰对应的时间信息是A的话,那么一个有jitter的CD其WAV这个波峰对应的则不会刚好是A点时间了,而可能是与A点相邻很微小一个单位的B点时间,这个B可能是在A的左边也可能在右边(也就是说听首音乐的时候,旋律所对应的时间提前或者延后了)。也正因为jitter并不是C1C2那样简单地存在于碟片物理品质上,而是存在于整个WAV数据信息与时间信息的对应上,那么我们在复制这个有jitter的CD也不会象C1C2那样简单地只要换了一台好点的刻录设备或好点的刻录盘就会减少了,相反,我们在刻录这张有jitter的盘片的时候,系统根本就无从得知这张碟是否有jitter,有的话那误差了多少,需要多少才能把它校正过来,刻录只能以那个存在着jitterr的刻录CD为模本进行的,刻录时系统会假设作为母盘的CD是完美为前提,是假设其jitter为0,没有任何偏差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刻录是在完全忠于这个存在着jitter的CD本身的前提而进行的,,所以就算刻录设备足够好的话,最佳的刻录结果也就是那张刻录CD其WAV波型“扭曲”多少,复制后的新的刻录CD其WAV也是"扭曲"多少,用jitter原理来说就是尽可能不再产生新的jitter,但又不去掉旧的jitter,不过也不可否认经第二次刻录复制出来的这张刻录CD比原刻录CD更好的情况也是可能存在的,那就是这次的复制刚好产生了一个“负”的jitter,从频谱上看就是那个WAV在复制成CD的时候波型向相反的方面扭曲了,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上次刻录时产生的jitter,但就算这样,这种情况的出现绝不是象文中作者所说那样与更先进的刻录设备拉上任何的关系,只能说是“歪打正着”,因设备的不好而“负负得正,错有错着”。而且,这种可能性也是几乎不存在的,道理很简单,jitter不同于offset(偏移),offset虽然也是时间相对于资料的偏移,但只是平行的移位而已,WAV在时间信息上绝对时间变化了,但相对时间并没有变化,WAV整体形态并没因此而改变,所以offset对音质是没有任何影响的,“负负得正”也相对容易些,而jitter则不然,jitter是影响音质的,这因为其“扭曲”的不但是绝对时间,在相对时间信息上也改变了,而且如果将WAV分割开来,每部分波型扭曲也是不一样的,有些部分有改变(存在着jitter),有些部分没有(不存在着jitter),有些大些(jitter值大),有些小些(jitter值小),这取决于抓轨和刻录时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这种“扭曲”是随机的,所以完全是个无规则的改变,这想“负负得正”,无异于等同重组整个WAV。也就是说相当于等于重新录音了,也就是说,如果想拷贝一张CD比原来那张CD音质更好的话,不是简单地象文中作者那样多刻录几次就可有改善的,想刻录CD通过重刻录的方法在音质上超越原版CD的,无疑于天方夜谈。重新录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虽然依上述的“重拷”理论似乎可以,但却根本办不到,因为理论上数位音乐还可以“编写”的呢,只要把0,1组合在一起就行了,那任何人不需要任何音乐知识,不用任何乐器设备都可以成为一流的作曲与编曲家,并能做出雄浑的音乐效果。但谁能办得到呢?CD重拷的用处是当原版CD出现大量的C1甚至是出现C2值的时候,为了以后不至于丢失储存的重要数据或从保障原版CD有更久的寿命为目的出发而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当然,无可否认,CD碟片存在的C1C2错误也会是jitter产生的原因之一,那是因为CD机在播放这类CD时由于读取存在一定困难从而不能导致数据流量的不稳定从而产生jitter,这种以C1C2错误为前提的产生的jitter是可以通过重拷CD的途径来减少的,而且这种jitter只表现于碟片本身的物理素质上,表现在CD机的读取状态上,并不是表现在音乐文件本身数据信息与时间信息的对应,加之CD的读取机理不同于普通电脑数据,它是以“容错优先”的,当读取流量不能保证稳定时,也会一笔带过,就算出现“爆音”也在所不惜,所以在读取这类CD对音质几乎是没有影响的,事实上我们也根本听不到哪位音乐发烧友会埋怨原版CD磨花而导致音质劣化(有爆音则是另一回事,)反之,抱怨一张完好的没有任何污损的刻录盘与原版音质差异较大的大有人在。或者说上面作者那个所谓“悖论”理论是只看到了“果”而不知道甚至是弄错了“因”,而且把把这种刻录盘比源盘可能更好的原因简简单单用“衍生复制可能产生更好的音质”而一语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