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喇叭是音质指标最差的那一类放音设备,类比视频领域的显示器,相当于一个“分辨率极低的、画面扭曲带雪花点的、画幅显示不全的、没有色彩或者色彩失真严重的“显示器,在视频制作行业,会有人认为应该拿这样的显示器作为最终检查电影成品的标准吗?
当然,有些片子,比如乡村爱情故事这类,只要能看清人脸谁是谁就行,这就好比音乐里的喊麦、嘻哈、口水歌,对它们的受众里的大多数人而言,能大概听清楚歌手唱的旋律和歌词就行了,但是有些音乐,就相当于视效大片,如果用“分辨率极低的、画面扭曲带雪花点的、画幅显示不全的、没有色彩或者色彩失真严重的“显示器来看阿凡达,那看它的意义就损失大半了。
当然,一切的根源是人类对听觉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对视觉的高。手机这种东西为了便携性只能严重牺牲掉喇叭音质,在视觉领域,手机的显示器的各项指标是远超“分辨率极低的、画面扭曲带雪花点的、画幅显示不全的、没有色彩或者色彩失真严重的“显示器的,只不过就是尺寸小而已。但手机喇叭的音质指标还跟以前收音机喇叭差不多,都还只是地球上音质指标最差的那一类放音设备。
所以,现在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显示指标远超于大半个世纪以前的小黑白电视机的屏幕,但是听到的音质可能却还跟那种电视机上的喇叭差不多甚至更烂。
音质就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质不是音乐之外的东西,音乐不是只有一条主旋律而已,虽然那的确是大多数普通人最明显感受到的部分,就好比影视剧画面不是说只要能大概看清楚人脸的轮廓,大概能认清画面上谁是谁就行。当然就像前面说的,这跟作品及其受众的类型、阶层、定位等有关。
至于制作方,就是向市场妥协呗,因为现在音乐被“欣赏”的场景太多太多是通过手机喇叭了,所以制作方也只能在原来兼顾“汽车”“电视”“收音机”等使用场景之外,再加上个“手机喇叭”这种使用场景。但这也只是一种兼顾而已,拿手机喇叭当成检查音乐制作的“标准”这就太扯了,虽然音乐行业很自轻自贱,但也别自轻自贱到这种程度吧。
当然在这个时代像我这样对待音乐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我听音乐但凡手边有条件用正经的音箱就用正经的音箱,不行就用耳机,都没有的时候才用手机喇叭凑合一下。只是我心里分得很清楚,凑合就只是凑合而已,兼顾就只是兼顾而已。别把这说成是“标准”,尤其如果你自己就从事这行业的。还是那句话,别太自轻自贱。
本帖最后由 冥燚 于 23-6-28 15:0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