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到这一些帖子,很有趣,我也深有同感呀。现在好多所谓发烧碟都是激励加了又加,好像喉头一颗痰永远也吐不清。动态一味追求大,不开打音量时候细节永远听不清。这个能叫发烧吗?
以前正规音像出版单位录音混小样时候,总是在普通盒式录音机上听了又听,今天上班听了几遍,明天再听上几遍,总可以发现音色,比例声像有不妥的地方,而后在修改,现在我不清楚是否还有这个环节。听过无数遍再修改的作品往往是经得起推敲的,虽然可能是平庸的作品,但是不会犯低级错误,也跟符合听众聆听的情况。(总不能录音师,音乐编辑才听几遍,出版后听众听上无数遍,发现无数说不出的问题来吧)
另外动态也需要有一定的控制,与最终的媒体有关,是广播电视还是CD盒带DVD,VCD等,都需要有一个主观的控制范围。按照不同最终重放的载体可能要混出不同版本,适合各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