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程
科學也可協助我們了解為何低頻會是監聽時的問題所在, 家庭式錄音棚的聲學環境不隹是其中一個重要原素令到低頻在混音中表現不好, 所有本來在良好的聲學環境下生成的聲音往往不能在有問題的家庭錄音棚準確地重現。 家庭式錄音棚最常見的就是多於一個低頻頻率處於少了35db的位置, 無論我們的設備有多好, 在這種情況下必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這理論也可應用到錄音, 假如話筒處於80hz潛下位置中, 問題便出來了, 故我們須注要樂手所聽到的聲音和話筒的擺放位置及方向。
一般錯誤的概念, 以為在牆身、天花和地板上需要使用上密度高的物料, 可惜是 “註波” 引起不可控制的聲音反射。 雖然低頻穿透能力在高密度物料會比高頻的要好, 但越高密度的物料, 聲音就越困難穿過它, 不能穿過的, 反射回來的聲音就只會更多。
監聽系統也是考慮要點之一, 全頻率的 2 . 1 系統的聲音可以有很好的表現, 也能生成很深的低頻, 不過要要注意一點, 就是收聽我們音樂的聽眾, 大部份的流行音樂都會在筆記薄、Ipods、電視機 和 收音機 播放, 聽眾們都不能夠聽到所有的低頻, 限制越多的播放系統就更適合作測試。相反, 假如製作的音樂是舞曲類型並在強力全頻率播放系統下的環境播放, 如果沒有在類似的大型系統和較大空間下測驗, 聲音最終就會顯得單薄, 但仍要記著, 這類場館如果空無一物, 聲音也是會有分別。
在另外一篇有關 “低音砲” (subwoofers) 的文章將會較詳細說明這個題目, (我也會繼這本文章完成後向大家發表)。一個好的聲學環境確是重要, 這亦是專業棚和家庭棚的分別, 若不能好好處理, 最後就會影響我們的錄音和混音的結果。
(五) 對低頻的感覺和意識
如果事情仍然解釋得不夠, 我們再來一個公式, 就是人類對於低頻的感覺比起其他頻率是截然不同的 - 歡迎進入”心理聲學”的世界。
假設我們有一間合付聲學環境的房間, 我們可以使用頻譜分析儀究竟低頻佔據多少淨空間 (headroom), 這亦是最準確的數字告訴大家在物理上的角度在發生什麼, 但它卻不能反影我們意識到所發生的, 而這也是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腦袋的結構是頗為複雜, 當準備收聽聲音之時, 它其實已預先有一個程式以特定的方式去演譯。
首先, 我們對聲音的反應不是平均的, 對於低頻和高頻, 中頻的音量感覺是會較低, 而複雜頻率的反應亦受音量的大少而起變化 (Fletcher-Munson Curves, 和 Equal Loundness Contours 都是具有名氣示範不同頻率在不同聲壓音量下的真實反應)。因為中頻的音量聽起來好像大一點, 我們就對於此頻段的細節感覺來得清晰一些, 如果還不太明白, 你可以想像一下一柄貝司和一柄結他同時以同一音量彈奏, 而貝司以低一個至兩個8度進行, 這時, 我們會感覺到結他的聲音會較大。
[ 本帖最后由 himhui 于 07-4-19 17:0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