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教程] 有沒發覺對處理低頻有點沮喪?? 是的話便進來開會!!

( 148 )
 
[收藏]
-  第 5 页  -

3339
#61 07-4-15 20:01
房间特性只能尽量去改善,我一般是音箱混音,耳机去听听细节,有没有失真或者没有处理好的接点之类,然后再用频谱分析查看.STANDING WAVE确实很讨厌,所以我发现一些很奇怪的低频时都先用耳机确定下是不是STANDING WAVE引起,然后再去看频谱是否有很大的峰谷.
  同意YING HIMHUI的观点,风格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我的观点就是,舒服就行.比如日本就很干,英国就很湿,但是我都喜欢,一切以音乐为主.

4157
#62 07-4-15 23:34
没想到BASS还要做低切

2648
#63 07-4-15 23:44

回复 #62 飞飞 的帖子

这很正常。BASS不是光有低频就好了,也要讲究音色。只要当BASS的谐波不够丰富,马上就会变得肥烂,因此要通过低切来突出谐波的成分。

4632
#64 07-4-15 23:53
原帖由 <i>飞飞</i> 于 07-4-15 23:34 发表<br />
没想到BASS还要做低切
<br />

声音越下潜,对环境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在家用的环境下,不如尝试一下~~ROLLS OFF或者LOW CUT

1631
#65 07-4-16 01:39
有时,,试着降低80---300HZ之间的频带,可以解决低音重,脏,突等问题..

4632
#66 07-4-16 08:20
之前我也尝试过降低KICK的低频,出来的效果也不错哦,很干净利落,但并不是所有KICK的声音都能这样做。

809
#67 07-4-16 22:25
himhui 说得好,无论对音乐如何理解。平衡是重点!

13669
#68 07-4-17 09:24
(四)流程

科學也可協助我們了解為何低頻會是監聽時的問題所在, 家庭式錄音棚的聲學環境不隹是其中一個重要原素令到低頻在混音中表現不好, 所有本來在良好的聲學環境下生成的聲音往往不能在有問題的家庭錄音棚準確地重現。 家庭式錄音棚最常見的就是多於一個低頻頻率處於少了35db的位置, 無論我們的設備有多好, 在這種情況下必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這理論也可應用到錄音, 假如話筒處於80hz潛下位置中, 問題便出來了, 故我們須注要樂手所聽到的聲音和話筒的擺放位置及方向。

一般錯誤的概念, 以為在牆身、天花和地板上需要使用上密度高的物料, 可惜是 “註波” 引起不可控制的聲音反射。 雖然低頻穿透能力在高密度物料會比高頻的要好,  但越高密度的物料, 聲音就越困難穿過它, 不能穿過的, 反射回來的聲音就只會更多。

監聽系統也是考慮要點之一, 全頻率的 2 . 1 系統的聲音可以有很好的表現, 也能生成很深的低頻, 不過要要注意一點, 就是收聽我們音樂的聽眾, 大部份的流行音樂都會在筆記薄、Ipods、電視機 和 收音機 播放, 聽眾們都不能夠聽到所有的低頻, 限制越多的播放系統就更適合作測試。相反, 假如製作的音樂是舞曲類型並在強力全頻率播放系統下的環境播放, 如果沒有在類似的大型系統和較大空間下測驗, 聲音最終就會顯得單薄, 但仍要記著, 這類場館如果空無一物, 聲音也是會有分別。


在另外一篇有關低音砲” (subwoofers) 的文章將會較詳細說明這個題目, (我也會繼這本文章完成後向大家發表)一個好的聲學環境確是重要, 這亦是專業棚和家庭棚的分別, 若不能好好處理, 最後就會影響我們的錄音和混音的結果。



(五) 對低頻的感覺和意識

如果事情仍然解釋得不夠, 我們再來一個公式, 就是人類對於低頻的感覺比起其他頻率是截然不同的 - 歡迎進入心理聲學的世界。

假設我們有一間合付聲學環境的房間, 我們可以使用頻譜分析儀究竟低頻佔據多少淨空間 (headroom), 這亦是最準確的數字告訴大家在物理上的角度在發生什麼, 但它卻不能反影我們意識到所發生的, 而這也是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腦袋的結構是頗為複雜, 當準備收聽聲音之時, 它其實已預先有一個程式以特定的方式去演譯。

首先, 我們對聲音的反應不是平均的, 對於低頻和高頻, 中頻的音量感覺是會較低, 而複雜頻率的反應亦受音量的大少而起變化 (Fletcher-Munson Curves, Equal Loundness Contours 都是具有名氣示範不同頻率在不同聲壓音量下的真實反應)因為中頻的音量聽起來好像大一點, 我們就對於此頻段的細節感覺來得清晰一些, 如果還不太明白, 你可以想像一下一柄貝司和一柄結他同時以同一音量彈奏, 而貝司以低一個至兩個8度進行, 這時, 我們會感覺到結他的聲音會較大


[ 本帖最后由 himhui 于 07-4-19 17:07 编辑 ]

8027
#69 07-4-17 15:08
小弟个人觉得,监听的质量中。55%是环境、40%是放大器及扬声器、5%是ADDA和传输中的质量。

13669
#70 07-4-17 15:55
接上

其實人類對於音調也有同樣的感覺意識, 當音壓提高, 在聽感上不同的音調也會因應頻率而改變 :-
音量越高, 低頻越低的音調也會感到減弱。 故此, 先敞開對健康的影響, 在大音量、 大房間的監聽環境下是會破壞我們對音調和諧的感覺, 監聽音量在 85dB
SPL 是較能在其他全頻率系統下有好的表現, 不過, 85dB SPL對於一般典型家庭棚細小的房間是會比較大聲, 所以接近79dB SPL是個不錯的選擇。(為何要用 85dB SPL, 可參考k-system有關文章  
http://www.audiobar.net/viewthread.php?tid=152931&extra=page%3D1)

另外, 亦有其他有趣的心理聲學現象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低頻處理。 音量的感覺, 包括聲音能量和它的聲音長度, 在同樣峰值下, 敲擊樂的聲音聽起來不及聲音較長的樂器所發出來的大。換句話說, 我們可以增加低頻如貝司的音長, 從而讓我們感到它的聲音增強了,  但馬上就帶出一個問題, 整體的音量可增加的空間也少了。

我們都會經驗過光學假象, 耳朵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Yamaha在80年代作了資料搜索, 透露了我們對於觸發點(attack)的份量會產生強烈的音質與音色不同印象。 這對低頻的重要性有兩個原因, 首先, 疊加多層敲擊樂在較深的貝司之上,  能構成較銳利的觸發點。其次,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加以壓縮, 貝司或底鼓的觸發點份量就不會被壓得過了我們的認同。


其中一個最有趣的手法就是我們可利用激勵器生成諧波而同時移去基音,  假如我們聽到諧波的存在, 不管基音是否真的存在著, 也會覺得基音亦同時存在。 我們可以使用 Waves 的 Maxx Bass 和 Reanaissance Bass插件去練習、了解這個原理, 尤其當全頻段混音在ipod、耳機、 電視 或 電腦的小音箱 裡播放, 更為有效。

我們對低頻的位置也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們可以經過聲音到達左右耳朵的不同強烈程度, 從而偵察到中高頻的位置來源; 頭部也會從離開耳朵最遠的位置計算聽覺的縱影。 相反地, 我們感應低頻的位置就由薄弱的聲波到達耳朵去判斷。 假如大家想知道多一些, 下篇有關 subwoofer 的文章作較詳細的介紹。

最後,  也得說masking effect(遮蔽效應)。當兩個相似的聲音佔據著同一頻段, 大音量的會把小的遮掩著。這亦是其中一個因素讓聲音變得蕪湖, 尤其是重型結他軌道, 結他的低頻往往與貝司的高頻角力, 亦解釋了為何在選貝司和底鼓時, 必要是互補, 而不是互相阻礙對方。

(待續)

[ 本帖最后由 himhui 于 07-4-19 17:08 编辑 ]

13669
#71 07-4-17 16:53
原帖由 margindge 于 07-4-17 15:08 发表
小弟个人觉得,监听的质量中。55%是环境、40%是放大器及扬声器、5%是ADDA和传输中的质量。



還欠人和.....

1927
#72 07-4-17 19:10
看来又有事做了,来了继续学习

13669
#73 07-4-17 23:03

回复 #72 还是会寂寞 的帖子

現在應該不愁寂寞才對......

4632
#74 07-4-17 23:17
心理声学虽然还处于概念阶段,但我觉得适当的运用以及使用,其实也有很多好处的~

3300
#75 07-4-18 22:58

回复 #64 Ying 的帖子

这样会很不习惯的,耳朵受不了,下档没知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