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终于可以继续写了。。。。真是8好意思,呵呵
学习混音和学习一门科学不一样。比如物理,从初中到大学都要学,可是每一步的学习都是基于一个正确、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换句话说,你不会遇到学了新知识,就把旧的知识全盘否定的情况;而在学习混音的过程中却可能出现。现在听一年前作的东西,哇,觉得好烂啊,打开当时的工程文件,发现好多问题,于是心说我怎么这么笨呢,可是其实当时做完了还是有些沾沾自喜的。这可能算得上是由混音“艺术性”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就像有些艺术家会对自己过去的作品嗤之以鼻一样,有时候一个混音师也会将自己以前的作品全盘推翻,因为他已经可以做到更好,并且可能想法和手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混音也有“技术性”的一面,因为无论你怎么做,都离不开“声音”这个最本质的东西。声音的原理、声音的特性、听觉特征等等都在制约和规范着混音的过程,如果连这个框架都抛开,那就不叫混音了,也许可以叫行为艺术:p)因此虽然有些混音大师们经常会否定自己过去的作品,但是在初入混音的路上,还是有些章法可循的。掌握了“声音”,也就掌握了入门的钥匙。
嗯。。。。。这段话看起来挺高深。。。。。我一向很善于纸上谈兵,呵呵。实际上,我也还不知道我手里的钥匙会不会打开我希望的那个门
其实在有恐龙和大头出没的地区讲缩混,颇有些班门弄斧的意味;而且基于上面说到的原因,我也不会讲到什么“高级”的东西,恐怕也不会提到具体的某某效果器打在某某位置上,因为可能我今天讲了,明天我可能就不这么做了,而我讲过的可能会对人产生误导。我希望我写的东西能给人一些启发,但绝不希望有人按我说的东西照葫芦画瓢。因此,我所能讲的只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性的东西,你在其他人的教程里或者教科书上也大多都能找到,我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就像我以前说过的,但求于人能有所裨益,就算是达到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