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da巴赫对位法研究(原创,版权所有)一
abada巴赫对位法研究
abada
什么是对位?Counterpoint,广义说来,是把不同的东西同时并置。 对位counterpoint, counter-是“对比、对立、相反”的意思,point是放到一点、同时出现的意思。
不同的东西相继出现,构成“对比”;不同的东西同时出现,构成“对位”。它们的原则都是:相反相成。
传统对位主要是旋律的对位,高与低,长与短,快与慢,强与弱,上行与下行,动与静,音符与休止,曲与直,跳进与级进,垂直与水平,左与右,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周期的长与短,连续与间断,重复与变化,单音与双音,协和与不协和,调式音与变化音,和弦内音与外音,稳定与不稳定,明与暗,连奏与断奏,熟悉与陌生,重现与新生,音色的不同,起迄的不同,高潮点、拐点的不同.....
后来又扩展到不同的调性同时并置对位,噪音与乐音,说白与旋律,电声与真声,虚拟与真实,古代与现代,西方与东方,二拍与三拍,长小节与短小节.....整齐与错位...
古典艺术的要求是:在统一中有对比(或对位),在对比(或对位)中有统一。所谓在对立中同一,和而不同。
研究如何将古典对比(对位)显得统一,有门专门的古典学问,就是“和声学”。
所以,在过去,对位法与和声学,本身也是相反相成的,所有的对位都要考虑和声问题,而最基本的和声学也要考虑对位问题。
当进入现代社会,材料丰富了,对位因素也随之增多。这时和声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但由于过去人们对和声的概念基本有着近乎人类本能的共识,而当今,关于统一和谐与否、什么才是和谐统一,却日益丧失着共识。
古典和声复调最重要的基础练习,是二声部*一音对一音*
一音对一音,看起来最简单,实则最难(难在没有几个人搞明白)。特别是在三声部或四声部中,有其中两个声部成对的16分音符的一音对一音,更难。不但两个声部要同时运动,而且又不与其他时值较长的声部发生和声冲突,简直困难无比。
--------------------------------------
一音对一音,即使每一个音都同时做短的16分音符的运动,最重要的要点就是:必须把每一个音,都看成一个强拍。-----这样,每一对瞬间的纵向二音组合,都要明确地表示出一个和弦,及其功能。
--------------------------------------------------
要明白怎样只用二声部两个音即一个音程就表示出一个功能和弦:
13或35表示大调主和弦、24或46代表下属,61可代表下属,也可代表伪诈终止的主和弦。21代表下属类的七和弦。57或72代表属和弦,74或24或54代表属七和弦。(小调是:61或13表示大调主和弦、72或24代表下属,46可代表下属,也可代表伪诈终止的主和弦。76代表下属类的七和弦。3#5或#57代表属和弦,#52或72或32代表属七和弦。)。(大调中6可用b6;小调中4可用#4)。
小调若用4#5两音一起响可表示导七,4解决到3的同时#5必须跳进到1。此种跳进可见于巴赫《平均律上册》第4首赋格主题。
主类和下属类和弦里,空五度不可用,不能表示任何主或下属功能,唯一的例外,是空五度的52(小调是:37)可以表示属和弦。
除了上述和声音程,其他一切组合暂且禁用!
然后,按“主类和弦---->下属类(可省略)---->属类(可省略)---->主类走。二声部距离不可太远,否则中间太空;二度也不要在高音区太近。二声部不要交越,旋律大跳后一般平稳反行;等等。
一音对一音写好了,一音对二音就比较容易了:无非是在二音上弱位添一个正常的和弦音或和弦外音,或在强拍使用一个延留音之类的和弦外音。
一音对四音更容易,对的音越多,越容易做到明确表示是什么和弦。
二声部写好了,三声部、四声部就容易了,无非是在中声部添加一个和弦音。
五声部以上,无非是在中间声部多添充持续不动的主音或属音或下属音。
--------------------------
二声部一音对一音最重要,二声部一音对一音的频繁转调更需训练。要明白的是:改变三全音是转调中最重要的。因为大调只有一个三全音组合,就是74。小调74代表下属功能,而另外一个三全音#52代表属七。
-----所以一个崭新的三全音就容易明白地、顺畅地显示出一个新调的来临。
补充:二声部一音对一音八度可用的唯一例外,是在反行的二声部中表示弱拍的双重经过音(经过和弦),如:
高音:12|3
低音:32|1
还有结束的主和弦可用主音空八度---没有三度的主和弦只有用在在二声部的乐句段落收束中。
补充:虽然21两音可代表大调下属类的七和弦,但其中1必须是主和弦延留下来的不动音,所以已经不是标准的〈一音对一音〉了。典型的一音对一音练习,两个声部都要时时运动。
现代教育体系从四部和声教起,弊端明显。巴赫等从数字低音开始,就重视高低二声部的一音对一音,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就没什么毛病。
其实昌了巴赫,德国作曲家从贝多芬到舒伯特,各位大师的二声部一音对一音的范例比比皆是。
就随便举一个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做例子: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第一首4/4拍E大调
两小节分解和弦伴奏后主旋律开始的第一小节:
第一拍:
E大调:
高音部:3
低音部:1
-----------------------两端声部的一音对一音立即显示出主和弦。
从第一拍到第三拍:
高音部:321
低音部:123
第二拍是2对2,空八度用于弱拍(第二拍),表示经过和音。
第四拍:弱拍引入新调(属调B大调)的属七和弦,B大调:
B大调
高音部:4
低音部:7
----------------新的升号引入崭新的三全音47相对,立即显示新调的来临。
从第一小节第四拍弱起,进入第二小节:
B大调
高音部:4|3
低音部:7|1
----------三全音47解决到13立即表明转到B大调。13是大三度,明确表示出是大调。
--------------------------------
第二小节的前三拍与第一小节构造同构,只不过是从E大调移高到B大调:
第二小节B大调
321
123
从第二小节第四拍弱起,引入新的三全音,进入第三小节:
*2|1
#5|6
新的三全音显示新调的来临,三全音按上式解决到小三度,所以不是大调
的13,而是小调的61----所以前面的三全音就是2#5,表示小调的属七。
----等等等等。
另外:
两端二声部一音对一音,乐句开始主和弦的两端空五度15(小调63)和空八度可用,乐段结束时主音空八度可用,结束前属和弦的空五度52(小调37)可用-------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在开始时和结束时,可以是充分放松的,还由于只在开头或结尾只用一次空五度或八度不至于导致调式不清。
小调若用4#5两音一起响可表示导七,4解决到3的同时#5必须跳进到1: 为什么不是4->3,#5->6呢?
回答:
因为,如果:
#5-->6
4--->3
那么,收束在36两音,是错误的。首先,小调主和弦613以3为低音不可,这没有解决,3是小调的属音,是与小调主和弦对立的;这样它上面的6倒象是要进行到属和弦的#5进行装饰似的倾向。
其次,36两音是空五度(的转位),空五度,不但音响空泛,且也不可用于属类和弦到主类和弦的解决后的主和弦,因为这样的解决,空五度没有三音,就揭示不出解决到的是大三和弦还是小三和弦,揭示不出收束在大调还是小调:36也容易被感觉是同主音大调的51;-----到底是小调的36,还是大调的51?---这里就发生了调式混乱。
--------------------------
研究巴赫和声学、对位法可归纳繁文缛节成百条,其目的主要有三个,现概括如下:
1、在众多的声部中保持各声部的独立清晰;
2、在频繁的转调中保持各调式的明确清晰;
3、在丰富的和声变换中保持节奏节拍的明确清晰。
只为着这三条明确的目的,就产生了几百条规则,每一条规则都是为这三条明确的目的服务。触犯了任何一条规则,则必使上述目的得到不良影响。
赋格难就难在这里,你不是触犯了这一条,就是触犯了那一条。当你触犯某一条的时候,感到不对劲,于是修改。可是当你第二天一听,又有问题,一查原因,是因又触犯了另一条;一改,好一点了,但一回忆,只是又回到了原来的错误上去了。
如果否认上述两条目的,则会产生无数的变异或现代音乐。
否认调性(如勋伯格一派);否认调式,如德彪西、亨德密特等;否认频繁转调与多声部(如通俗音乐);大量的和声学、对位法的繁文缛节就可避免,作曲就变得主观,代价是作品就难以认定好坏难易,而陷入无尽的主观争议。
巴赫之所以只采用自然大调、和声小调、和声大调,而禁用自然小调、中古调式等民族民间调式或传统教会调式,也同样无非是上述三个目的。
对于作曲职业技术训练,巴赫传统的赋格仍然是非常必要的途径。汉民歌不适合做赋格训练,原因是汉族风格旋律本身就调式模糊,而与上述第2条相冲突。巴赫赋格在明确的频繁转调方面,特征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