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被误解的音频 之 1-00 模拟信号比数字信号音质高

( 157 )
 
[收藏]
-  第 7 页  -

8218
#91 15-1-13 15:16

回复 稻草鱼 在 #19 的 pid=4367673 的贴子

听说————光碟在冰箱里冷冻后拿出,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水雾。对于这种情况碟座会自动提高分辨率和其它一些掩盖瑕疵的措施,对音乐(CD)会产生一些特殊效果,包括轻微损伤的复原。  这种情况不是恢复数据,例如音乐盘上少一段数据,直接放会发出噪声,而碟座如果保持原有的声音等待下一个可读数据,则可能听不出来。

1048
#92 15-1-14 00: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97
#93 15-1-14 15:25
LZ的定义不是很清晰,如果是这个保真度指数字格式在复制、传输、保存上的优势,那自然是没错的,因为加上纠错机制可以做到完全没有错误和失真。
但是,如果要和空气中的原始音乐比较失真度,数字格式是完败的,因为数字格式是用数学数据记录,需要对原始信号进行采样。“采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捡芝麻丢西瓜的过程,无论用多么先进的格式,也无法完全复制模拟原音,只能无限接近。以CD的16bit、44100Hz采样率、20-20kHz动态范围来看,已经是丧失了很多原始信号,例如20kHz以上的频率完全丢失。如果用目前的极限技术做模拟录音,在动态范围之类的指标上可以超过数字格式。

好消息是,我们不需要追求完全复制自然界的声音,只要骗过耳朵就行,所以DSD之类的数字格式已经够了。
观众反应

1340
#94 15-1-14 16:11
MARK一下,慢慢看
观众反应

382
#95 15-1-14 17:03
原帖knir 于 15-1-14 15:25 发表
LZ的定义不是很清晰,如果是这个保真度指数字格式在复制、传输、保存上的优势,那自然是没错的,因为加上纠错机制可以做到完全没有错误和失真。
但是,如果要和空气中的原始音乐比较失真度,数字格式是完败的,因为 ...

过采样是为了绕过不理想的滤波器 大多数人耳的带宽根本没有10个八度这么BUG
采样又不是直接对你听到那个波进行离散 都是正弦波恢复出来根本没问题的

2184
#96 15-1-14 17:06

回复 avis 在 #74 的 pid=4370045 的贴子

支持楼主对音质玄学一黑到底,还原科学真相!

2184
#97 15-1-14 17:21

回复 knir 在 #78 的 pid=4371121 的贴子

其实大多数(不是所有人)30岁以上的成年人能听见16kHz的声音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比如老式CRT显像管电视有15265Hz的行频扫描声,正常情况下20岁以下的人是可以清晰听见的,我小时候只要听见这个声音就知道那户人家在看电视(现在也可以听到,只是大多数人家都换液晶电视了),但是很多30岁以上的人是听不见这个声音的,而且15265Hz是个不会变的定量(如果变了,CRT显像管是无法显示正常图像的),就可以清晰证明大多数30以上的人(再次强调不是所有人)是听不见16kHz以上的声音的,根据香农采样定理,44.1kHz采样率的音频CD最大可以还原22.05kHz的数字音频(强调是数字音频Digital),大多数30岁以上的人耳假定上限可以听见15000Hz的模拟音频(强调是模拟音频Analog),虽然CD的数字采样可以还原22.05kHz的数字音频,但是不能保证振幅和相位的准确性,不过还原15000Hz的数字音频还是比较有富余的,还原成模拟信号的话大多数30岁以上的人耳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大多数正常听力的年轻人CD的采样率肯定是不够的,儿童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儿童的听力范围上限有一定几率大于20000Hz,随着年龄增长下降)                                                                                                                    ···分割线···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见解,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大神指出!

2184
#98 15-1-14 17:22
其实大多数(不是所有人)30岁以上的成年人能听见16kHz的声音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比如老式CRT显像管电视有15265Hz的行频扫描声,正常情况下20岁以下的人是可以清晰听见的,我小时候只要听见这个声音就知道那户人家在看电视(现在也可以听到,只是大多数人家都换液晶电视了),但是很多30岁以上的人是听不见这个声音的,而且15265Hz是个不会变的定量(如果变了,CRT显像管是无法显示正常图像的),就可以清晰证明大多数30以上的人(再次强调不是所有人)是听不见16kHz以上的声音的,根据香农采样定理,44.1kHz采样率的音频CD最大可以还原22.05kHz的数字音频(强调是数字音频Digital),大多数30岁以上的人耳假定上限可以听见15000Hz的模拟音频(强调是模拟音频Analog),虽然CD的数字采样可以还原22.05kHz的数字音频,但是不能保证振幅和相位的准确性,不过还原15000Hz的数字音频还是比较有富余的,还原成模拟信号的话大多数30岁以上的人耳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大多数正常听力的年轻人CD的采样率肯定是不够的,儿童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儿童的听力范围上限有一定几率大于20000Hz,随着年龄增长下降)                                                                                                                    ···分割线···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见解,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大神指出!

1048
#99 15-1-14 20: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3884
#100 15-1-14 23:11

回复 xuyn2003 在 #21 的 pid=4367721 的贴子

自己听听就知道了,楼主自己没对比过就发肯定的教程了

13884
#101 15-1-14 23:15
其实有没有差别,楼主花发帖的时间买两条合格的数字线对比下不就知道了?就不用发一大堆理论辩证了~~

13884
#102 15-1-14 23:16

回复 Digifan 在 #62 的 pid=4369191 的贴子

我自己听也是这个感觉

13884
#103 15-1-14 23:20

回复 avis 在 #74 的 pid=4370045 的贴子

个人听感的确flac和ape和wav都不一样,同一个wave压缩出来的,楼主请亲自试听后才发表确切言论。

13884
#104 15-1-14 23:20

回复 fanzhi 在 #75 的 pid=4370065 的贴子

如果这个书没经过实践证明,跟现实不符,有很强的误导性,你还会买吗?

1048
#105 15-1-15 11: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