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器抗混叠对比表》翻译稿,转自www.simonv.com
使用音色:
>>>>下载<<<<
评测方法:
PC,windows系统,以120 BPM速度播放:升8个调(C4-C5),降8个调(C4-C3)
实时播放优胜名单:
1、VSampler 3
2、Emulator X
3、Shortcircuit
音频导出优胜名单:
1、VSampler 3
2、Emulator X
3、Modplug
4、Fruityloops
5、Renoise,
6、Madtracker
什么是混叠(aliasing)?
百度词典
aliasing
n.(图形或声音的) 效果失真或混叠
在视频采样系统里我们很容易可以解释什么是混叠——用电影来说明:如果你留意过电影里的车轮,会发现车轮有时像在倒过来转,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混叠现象。因为电影的胶片采样速度远远不及车轮的转速,于是我们的眼睛就会产生错觉。根据Nyquist理论,当频率达到采样率的一半时,人们依然可以成功地记录以及回放频率组成部分。混叠这个术语专门用来解释回放频率大于采样频率一半时的情况。
试想有一个48bit采样率的数码音频系统,在记录一个音调逐渐提升的正弦波,在记录低频的时候,每个正弦波周期会被很多的采样点所记录。当声波的音调逐渐提升,正弦波的周期会越来越短,每个周期能记录的采样点就越来越少(注意电脑的采样率是不变的)。当频率达到24 KHz的时候,每个正弦波周期只有两个采样点来记录,这时我们就到达Nyquist理论的极限了,毕竟两个点还是足够的(一个记录正周期,一个记录负周期)。一旦超过这个频率,理论上说,该音调会被转换为24kHz以下,在极高频处产生低通滤波——这就是混叠。
事实上,这种混叠几乎反映在24 KHz左右。一个25 KHz的音调将会与23 KHz的音调混在一起,无法区分。而30 KHz的音调会变成18 KHz的音调。
在音乐里,有非常丰富的频率和谐波,失真的部分叠加上真实的频率会让人无法忍受,这种破坏性无法消除。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避免混叠的产生。
评测结果(只列举大家熟悉的几个采样器):
频谱分析软件:audition频谱仪
1、buzz
当音调提升时有严重混叠(左下角),当音调降低时有重采样(右上角)。
2、Native Instruments Kontakt 1.3
表现一般
3、Propellerheads Reason 2.5
启动"High Quality Interpolation"时,音质还行。
4、Gigasampler 2.54
挖~别以为它外表难看音质就会好!!
5、Fruityloops Studio 4(推荐输出:"sinc depth 64",非实时)
实时播放音质与老Fruityloops一样,但音频导出有了很大提升,很好!
6、Fruityloops(推荐输出:"sinc depth 64",非实时)
音频导出很cool。
7、Steinberg Halion 2
不是很满意,尽管用了高质量的设置和音频导出
8、Soundblaster live! (以Vienna录制一个soundfont,然后以MIDI播放)
非常优秀的音质,就是E-MU芯片的界面太难看了。
8、Creamware Pulsar (STS 4000 Sampler)
不比Buzz好多少,但高频不错。
9、Native Instruments Reaktor 2.3
自带音色非常出色,但是与Buzz和Creamware Sampler有同样的问题...
10、Vsampler 3.1(Ultra Mode)
界面比2.5漂亮了,"perfect"与"ultra"模式下很完美!!非常优秀的软件。
[
本帖最后由 飞飞 于 2006-3-13 02:3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