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去大剧院听了一场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的新年庆典音乐会,有些事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是节目的安排,在这之前所有的预告,无论网上的还是印刷的,都只有一个内容,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于是心里就存了一个疑团:这也就是半场的量,还有半场是怎么安排的呢?待进了场,有卖节目单的,(我记得从前的音乐会节目单都是无偿散发的,不知何时起变成要花钱买了,买得还那么贵,就一张16开的彩印折页竟也要五元,若是能象去年11月在音乐厅的《响趣—现代打击乐作品音乐会》的节目单那般有创意也就罢了,偏偏还印得很难看。)买了一张打开一看,真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上半场整个一个钢琴独奏,演奏者一美国老头,恕我孤陋寡闻,还真没听说过,曲目也是与音乐会主旨不大相干,整个一个拉来凑数的。老头子的钢琴独奏无甚可圈可点之处,虽然是背谱,却还郑重其事地戴上个眼镜,一曲奏罢站起来鞠个躬还要先摘下眼镜,坐下后再戴上才开始下一曲,真叫人怀疑是不是不戴眼镜就看不清琴键了。
二是演出质量。也许是好的唱片听多了,上广交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只有中提琴组是比较让人听得舒服的,管乐尤其是铜管真是糟糕(当然这也是国内乐团的通病),定音鼓几乎让人怀疑是面破鼓。整个乐队的强奏音量放不开,弱奏又下不去,尤其是弦乐组的力度层次,感觉从头到尾都没用过劲。第一乐章第一个小节的进入音头就不齐,后来有诸多地方听得都好象出错,不过我知道贝多芬的交响曲总谱有最新的96年的修订版(在国内也刚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在去年出齐了),他们是不是依照的这个版本就不得而知了。
我有一本魏恩加特纳所写的《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奏》,里面在谈到贝九的演出时,特别强调应该在第一乐章开始前全体合唱队员和独唱者均应与乐队一起就坐,否则无法忍受在第三乐章静静地结束与第四乐意令人恐怖的狂暴开始之间有乱七八糟的演唱者入场,还会与台下相识者点头微笑!所不幸的是,昨晚的演出正是让他们在第三乐章结束后才上场,而四位独唱者的入场还引发了一阵掌声!我的天。
要是我是合唱队员,我宁愿坐在乐队之中安静地听完前三个乐章,全身心地浸入进去,到第四乐章时,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开口唱的感觉。
还有那位男高音,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轮到他的那一段独唱时,歪着身子,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把头埋在手上捧的一大本谱子里闷闷地唱,我坐在第一排,都感觉声音没出来。就这么几句,就不能事先练熟了抬头挺胸地高歌吗?
三是观众的表现,唉,不提也罢。前些日子我还看到有人写文章夸上海的音乐会听众,说交响曲的乐章之间也知道不鼓掌了,只可惜我昨晚没遇上他们,每个乐章之间仍是掌声不断,搞得胡咏言哭笑不得,回过头来,一脸苦笑。更过分的是,在第四乐章第一段合唱唱完时居然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至于咳嗽声,那更是不绝于耳。建议大剧院以后在门厅里设个摊,免费提供止咳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