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 1 )
 
[收藏]

4008
#1 08-7-22 08:00

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洩,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曇!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準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有啊,瞿曇!」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準备的餐饮,那你所準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曇!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谩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曇!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曇!那你说说看,什麼是接受?什麼是给予?什麼不是接受?什麼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回应谩骂;动怒回应动怒;拳头回应拳头;争斗回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曇!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说,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麼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
   你应当瞭解:
   善於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於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回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因為他不但明白对方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慳贪;诚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著於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鬆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
   狂奔的马,要靠韁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韁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
   不是那手持韁绳控制马儿的人。」

1065
#2 08-7-22 09:48
三十七道品 开放分类: 佛教宗教教育佛学She会科学


道品,为梵语bodhi-pa^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 本帖最后由 yangming2055 于 08-7-22 09:50 编辑 ]
观众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