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超级猛片《浪潮》-----The Wave

( 17 )
12
 
[收藏]
-  第 1 页  -

4396
#1 08-10-21 04:07

超级猛片《浪潮》-----The Wave

很猛很牛B,巨爽无比。






中文名称:浪潮
英文名称:The Wave
资源类型:BDRip
版本:CHD联盟/720p
发行时间:2008年
电影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电影演员约根·沃格尔
     Ma克Si·雷迈特
     詹妮弗·李奇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简介


【译  名】浪潮
【原  名】The Wave/Welle, Die
【出品年代】2008
【国  家】德国
【类  别】剧情
【语  言】德语
【字  幕】点击打开字幕下载页
【IMDB评分】7.5/10 1,759 votes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1063669
【分 辨 率】1280 x 544
【音  轨】DTS @1536Kbps
【文件大小】4.36GB
【编  码】x264 r957 L4.1@4344kbps
【导  演】丹尼斯·甘舍尔 Dennis Gansel
【主  演】约根·沃格尔 Jürgen Vogel
Christiane Paul
马克斯·雷德蒙 Max Riemelt
Jennifer Ulrich
Elyas M'Barek
Jacob Matschenz

CHD高清 VC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  介】

今时今日的德国,在主题是“国家体Zhi”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Rainer Wenger只是想做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DuCai体Zhi的产生。这应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灾难性的的后果确是谁也没有料到的。
一开始只是诸如纪律、集体这样的概念,渐渐地却转变成了一场运动,一场名为“浪潮” 的运动。有了团体便有了矛盾,有了矛盾便有了斗争。
在一场水球比赛上,形势因激化的矛盾而恶化,是时候终止实验了。然而,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

本片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当时主持这个实验的教师 Ron Jones 主页上对此事的描述
http://www.ronjoneswriter.com/wave.html

4396
#2 08-10-21 04:12
超级超级猛

猛到我现在双手都在颤。。。。。。。

1498
#3 08-10-21 06: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448
#4 08-10-21 09:27
这是一部和《窃听风暴》差不多牛X的片子。。。


十分牛X。。。


但是我认为在中国是禁播的。。。


因为。。。。。剧中的那些孩子们。。。



   不就是我们吗?
观众反应

3
#5 08-10-21 16:55
好想看啊 !

70
#6 08-10-23 19:50
看封面就很想看!!多谢LZ这就去下

1423
#7 08-10-25 20:23
NB的编剧

2466
#8 08-10-27 10:51
看完了,值得思考的一部影片。。。

2076
#9 08-10-27 13:48
挺不错
就是老间歇性的替自己悲哀一下

111
#10 08-10-28 14:02
条件不成熟,根本就不是DuCai体Zhi。就象是一群过激的HIP HOP歌迷。那个老师最后的纳粹言论如果真实的发生,根本不会出现影片里的那种反应。太假了。至于那个自杀的,疯子哪个地方都有。
观众反应
:影片所演不是关键,要表露的东西需要思考一

2004
#11 08-10-28 20:12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Zhu义,但突然间,他们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1967年,在美国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行了一场实验:他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很快,事态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后,一位当时的学生回忆道。

Ron Jones束手无策。时间:1967年4月,地点: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历史课,主题:第三帝国。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

下课之后,这个问题仍在Ron Jones的脑子了不断盘旋。他决定,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他要重建纳粹德国,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Zhu义,不仅体会其恐怖,也体会其魅力。星期一,他站在讲台前,不同于以往,他开始向他的班级下达命令。

“Jones先生因其激进的教学方式而备受争议”,他当年的学生Phillip Neel说道,“有一次,他把我们分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必须整天遮住眼睛活动,籍此让我们理解,什么叫信任。”还有一此,这名激进的教师禁止一部分学生,在几天时间内使用教学楼里特定的洗手间。“他想让我们体会,什么是宗族隔离”,Phillip Neel回忆道。这名当年的学生现在是电视节目制作人,目前正制作一部关于Ron Jones 实验的纪录片。

玉不琢,不成器

Jones 不仅仅因其激进的教学方式闻名,他同时也是学生的好朋友。他住在一间树屋里,玩朋克音乐。但在某个星期一,他命令他的学生,端正坐姿,抬头挺胸直背,双脚平放,双手背后。接下来的是速度训练:起立,坐下,一遍遍重复。最后他让学生站到教室门外,等他发出信号后,学生们跑回座位坐下。Jones记录下了时间, 5秒,无声的5秒。而做到这一点所需的,仅仅是几分钟的练习。

Jones更进一步。他让学生阅读文章,接着开展讨论,但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想发言的人必须起立,站到桌旁,先说“Jones先生”,然后才允许发言。发言时必须言简意赅,口齿清楚。谁要是回答的时候心不在焉、随便应付,就必须重新回答一遍,甚至不断重复。

Jones 坚持他的原则,并渐渐对结果感到惊讶。捣蛋鬼变成了榜样,他们的勇于发言,见解独特,答案明确。回答问题的也不再仅仅是那几张老面孔,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的水准有了惊人的提高。学生们注意力更集中,听讲也更专心。Jones原先以为,学生们会认为ZhuanZhi型的教学方式可笑,会抵触,不配合,但结果恰恰相反。要求学生们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很简单,意外得简单。学生也变得更加有效率。

“他是我们信任的老师”

星期二,他踏入教室,迎接他的是一片肃静。所有人在课桌后坐得笔直,虽然并没有人这么要求。他们的聚精会神,表情充满期待,没有人交头接耳。他们在等他,Ron Jones,他们的老师。他在黑板上写下:“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然后开始讲课。学生们认真听讲。下课时,他用手做了一个简短的动作:手臂前伸,手掌先向上,再向下滑出一个曲线。一个波浪。Jones把这个手势定为班级的问候礼。在学校里和大街上用这个手势表明身份,身为这场运动的一份子。

Jones把这个问候礼称为“第三浪”。浪潮总是以三波的形式到来,最后一浪,即第三浪冲上沙滩时是最强劲的。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名称和“第三帝国”何等相似。

“Jones先生他是我们信任的老师。我也参加了,一切都似乎很有趣,感觉是场游戏。至少刚开始时是这样”,Neel回忆道。他当时只是觉得挺这位老师上课很有意思。

相互告发-为了集体的利益

接下来的几天,Jones仔细观察校园里的一举一动。在咖啡厅、图书馆、体操馆里,学生们见面时用“浪潮”手势打招呼。这个实验已从教室扩展到了整个校园。

星期三,Jones分发了成员卡,其中三张上有一个红色的叉。拿到这三张卡的人被委以特殊的使命:检举不遵守“浪潮”规定的人。随后,Jones又开始“布道”了,从行动,投身集体,一直说到自我堕落。他被他自己的话感染了,他摇摆于领袖和老师的双重角色之间。他为他充满干劲的学生骄傲,为他们的成绩骄傲,为他们的团结骄傲,他为他自己骄傲。

紧接着,告密的风潮到来了。他只委派了3个学生检举批评者和反对者。结果却来了20个人。他们毫无保留地告发他们拿“浪潮”开玩笑的朋友,出卖他们对“浪潮”表示怀疑的父母。一切为了集体的利益。这场运动在三天之内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事态的发展已经失控了”

“我当时虽然参加了,但应该算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Neel如今说道。有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但也有学生从根本上反对这场运动。“一次课间,我对我最好的朋友说了一个关于‘第三浪’的笑话,结果第二天,Jones先生在所有学生面前提到了这事,从那时起我开始感到害怕。” Neel清楚,肯定是他最好的朋友告发了他。“而那时他只是面无表情地望着前方。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事态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控制。”

当看到如此多的学生为了这场运动毫无保留地出卖朋友,Jones也感到害怕了。他必须找到一条出路,来中止这场实验。但如何才能做到?

星期四,课堂里的人数已从30人涨到了80人。新来的都逃掉了原本应去的课。Jones宣布,“第三浪”是全国性青年运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促进国内ZhengZhi体Zhi变革。星期五中午12点,将会由总统候选人正式宣布组织的成立。学校里也会有相应的公告。

一个奇异的巧合让这个声明更加可信:时代杂志上整页刊登了一个名为“第三浪”的木器产品的广告。学生们被鼓舞了。“当时没有人对Jones先生表示一丝怀疑”,Neel回忆道。

“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

星期五中午,学校大礼堂。超过200名学生笔直地端坐在那里,天花板上挂满了 “第三浪” 宽大的横幅。Jones作了简短的致辞,200只手臂对着他举起,做了“浪潮”问候礼。这场实验只进行了五天,却是漫长的五天。

“当然”,Neel说,“我也在场,作为外人很难想象,短短几天内形成了何种团体的压力。”

礼堂内,Ron Jones打开一台电视。出现的只有雪花。学生们等待着。屏幕上除了雪花别无他物。学生们仍然等待着。他们已经习惯了纪律和服从。几分钟后,终于有人问道:“不存在什么领袖,对不对?”礼堂里炸开了锅。Jones开始讲话,不再大声、严厉,而是柔和、带着自责:“没错,但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

没有人愿意提及这场实验

Jones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以及这个集体的所作所为:恐怖、暴力、毒气室。Ron Jones看着一张张不知所措的脸。最初的那个问题得到了回答。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他说得没错。第二天,学校里笼罩的压抑的气氛。没有人愿提及这场实验。“我自己当时陷得不深。所以对我来说,这只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但其他人从此对此只字不提,直到Philip Neel因为纪录片和他们联系。

Neel 在收集材料时得知,许多人感到尴尬,居然如此轻易地被“浪潮”席卷。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原本不是Jones班上的,但为了“第三浪”,他们逃了原本该上的课。“那是1967年,他们中许多人当时热衷ZhengZhi”,Neel解释道。“他们参加了学运,甚至黑豹(6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他们当时都感到无比震惊,如此轻易就放弃了自由。”


“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去你们当地的学校看看,那里找得到Min主吗?”

——Ron Jones某次采访时的回答

111
#12 08-10-29 11:13
再次重声,影片的背景条件不成熟。所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你一定知道60年代的美国进行着反文化运动。历史上的那个实验在反文化这个相对可能产生纳粹精神的She会条件下,不是也被控制住了吗?影片给的理由不充分。反叛的青少年哪个时代都有,那些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的人,到处都是。Min主?!!!在任何地方,从来都不存在。以后也不会真的出现。只是政只把戏而已。


反文化运动简介


提起“反文化”(counter-culture)一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美国60年代的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以及嬉皮士们在纽约ZhongYang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和纽约郊外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昼夜狂欢, 及至以后的“ZhengZhi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多元文化(muti-culture)及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如果严格从字面上理解,“反文化”运动是指美国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一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 第一次将“反文化”归结为以60年代发生在美国She会ZhengZhi、文化领域的青年人抗议运动为特征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Hayward)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他于1969年出版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She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在嬉皮辍学者和学生中的激进分子这两个分Lie的群体中间找到了契合点,那就是反文化,亦即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She会。 在他的定义中,反文化运动是指60年代发生在美国She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Min主运动、妇女Jie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ZhengZhi“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Jie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Zhu义和自我Zhu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通常,人们把那些激进的青年学生主张用激进手段进行She会ZhengZhi改Ge的运动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那些中途辍学、以期通过吸毒、放纵等方式进行的文化反叛,称为“反文化”运动。本文无意在这里做概念上的界定,姑且将60年代发生在ZhengZhi及文化领域的反抗运动统称为“反文化运动”。这首先是因为,对主流文化、对现存制度的不满与批判,对妇女、对少数民族处境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是这两种运动的共同特征,而他们又源出于同样的历史背景。其次,从成员构成上看,很难在两者之间明确区分。不少反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同时也是新左派运动的成员。

1964年9月24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仅22岁的哲学系学生马里奥?萨维奥(Mario Savio)和阿特?戈登堡(Art Goldenberg)等发起并领导了校园“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抗议学校当Ju禁止在校园内谈论民权运动和发表反越战言论。10月1日到2日,加州ZhengFu出动国民警卫队前来制止,学生与警察对峙长达32小时,一些学生运动领袖被逮捕, 反文化运动的序幕由此而拉开,以后逐渐蔓延到美国其他所院校及学校以外的地方。1968年,该运动因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越战的不断升级而达到高潮。

乍看起来,反文化运动至今没有完结,它因80年代发端于美国高校的多元文化运动而得以延续。但实际上,作为一场以争取民权和反战为目标的反抗运动,它在1975年随着越战的结束而告终。自此以后,反抗运动渐趋平息。这是首先是由于,就She会ZhengZhi领域的抗议运动而言,运动的一些目标已经实现。美国从越南撤军,反战运动因此而停止。1964年的民权法、1965年的投票权利法和1963年的同酬法在国会获得通过,以及1965年“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提出并实行,深刻地改变了黑人和妇女在美国She会及ZhengZhi生活中的地位。虽然黑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和妇女Jie放运动此后仍在继续,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在70年代中期暂告一段落。就文化领域的反抗而言,由于嬉皮士们的反抗手段日益激进,运动因逐渐失去了She会的广泛支持而日趋衰落下去。同时,反文化运动参加者年龄的增长也是反抗运动趋于平静的原因之一。到70年代中期,“婴儿潮”头一年出生的人已年届30岁,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如何面对来自工作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韦德?克拉克?鲁夫则注意到了冷战对She会Si潮向保守Zhu义回归所起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冷战的对峙既激起了美国这场大规模的反抗运动,同时又促使了美国人向保守Zhu义回归。这是因为,冷战的不断升级以及美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使不少美国人感到美国所赖以存在的Min主制度正在受到威胁,而稳定的家庭生活是美国国家安全所必需的,也是冷战中美国保持对苏优势地位的首要条件。

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爱、正义、自由和和平。就运动本身而言,它包涵以下几方面内容:⑴民权运动;⑵ 反战和平运动;⑶文化反抗运动,即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抗一切现存文化的运动。

当然,每一种抗议运动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本文所要力图探讨的是美国60年代这场反抗运动的根源。

本课题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婴儿潮”一代(the baby boom 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1946年到1964年,美国出现了一次人口高峰。在此期间出生的人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在“婴儿潮”头十年出生的人,60年代抗议运动发生时他们大多就读于高中或大学,是抗议运动的主体。因此,反文化运动的发生与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410
#13 08-10-30 03:07
学知识了,谢谢发贴的人

3392
#14 08-10-30 03: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392
#15 08-11-5 03: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