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影片《北逃》:残酷至死的自我拯救
[转贴]影片《北逃》:残酷至死的自我拯救
电影《北逃》中,观众目睹一个个重要角色的离去,痛心不已。亲情是本片的线索,父亲最后从悲痛中获得了生存下去的力量,即使这里有基督教的隐喻,仍然让我们唏嘘不已。
Yi识Xing态压迫和人类本真释放的矛盾构成了本片的主要冲突。电影角色在片中处处都在不断逃跑,无论是父亲和孩子,他们生活得提心吊胆,只怕那一天想要去的地方就没有了前进的指示牌。片中的主要演员包括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除了亲情以外,片子那种类似“两小无猜”的感情也让人动容。
尽管处处都有金正日统治下的朝鲜现状的描写,本片不关注这种政治压迫下的精神状态。导演将重点放在了普通的亲情上,很多情节的设计都很经典,例如无米下锅的时候把孩子钟爱的狗给杀了,只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这让父亲和儿子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裂痕。这个裂痕是需要的,这让孩子有了成长的起点,尽管未来他的生命短暂,但猛烈的暴风雨让他迅速成长。
中间一段父子两人,父亲在韩国已经得到安顿,儿子却在朝鲜沦为乞丐,寻找着到中国的路。一场不期而遇的雨生成了一个时空纽带,交叉剪辑地手法让观众认可了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为之后两人在电话打通之后眼泪鼻涕一起流的煽情场面留下铺垫。
除了父子之间的亲情,俊伊与美善两个小伙伴间真挚的感情是本片的一个亮点。美善一家因美善父亲从中国带来禁书而遭到灭顶之灾,全家只剩下美善一个人在街上乞食为生。俊伊在父亲出逃中国寻找母亲所需要的结核药多日不回之后,母亲也病重离世,俊伊成了孤儿,他在街上遇到了美善,两个人相依为命。最后两个人在管教所的日子感情充分交融,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美善临死的时候所说的“如果这么舒服上天也不错”暗示了俊伊最后的结局,俊伊失去了美善这个可以互相依赖的伙伴之后,只能走上前途不测的北逃之路。
基督教教义如幽灵般不时出现在电影的某个场面。朝鲜半岛上的人一直以来受儒教影响,那是一种现世哲学,也是相对消极的生活哲学。因为,统治者们要求人民要适应,所谓适应,其实就是要忍受统治者的喜怒无常。朝鲜战争之后十多年,韩国进入了朴正熙统治的军政时代,韩国人在人生中找不到支撑点,儒教没有办法提供一个安乐窝。基督教适时进入韩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韩国最重要的宗教。基督教要求人们在做出选择时考虑死后的去处,企图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死后的期待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韩国人在军政时代接受了基督教。
同时期,朝鲜一直是一党专Zheng的Yi识Xing态压迫和政治思想文化禁锢的She会,人民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直至今天,我们都很少见到关于朝鲜的影像资料,即使是有,中国人也会由此想起1977年之前的中国。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无法跟外界有恰当的沟通,这个民族永远不会有进步。
雨也是一种基督教的隐喻,每一次下雨,父亲和儿子虽然在不同的空间,却同时享受着沐浴在雨中的快乐。尤其在最后的场景中,父亲恍惚中听到了死去的儿子的呼唤声,回头循声而去,不期然一阵骤雨。儿子死后化作他最喜欢的雨与父亲作告别,龙修也因此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个处理使得本片不至于过分悲观消极。本片以小见大,以残酷的现实Zhu义手法来叙述事件,将人性美好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